钟建民:产权思路的改革为什么必然会导致产能过剩的危机?
为什么我国经济会下行呢?
因为我国发生了生产过剩的危机。
那为什么我国会发生生产过剩的危机呢?我国有14亿人口,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为什么也会发生生产过剩的危机呢?
用茅于轼的话来说,就是因为我国的消费太低,投资太高。
为什么我国会形成低消费高投资的格局呢?因为我们的改革发生方向性的错误。
我国有14亿人口,其中有9亿多劳动者。劳动者的利益要求,表现为劳动所有权的要求。因此,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应该是建立以劳动者为主体、全面体现劳动者利益要求的基本制度,即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基本制度;应该建立以满足劳动者消费需要为核心的生产方式,即建立消费价值生产方式。因此,如果我国建立了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消费生产价值生产方式,14亿多人口的消费需要会形成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空间,生产能力只会相对不足,怎会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呢?
但是,在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之后,我国的许多学者专家却把目光转向了西方经济学,把精力放到了引用西方模式上,从而误导了我国的改革,使我国的改革走上了强化产权制度的改革。
什么是产权思路的改革呢?
第一是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第二是把国有中小型企业私有化,把乡镇企业私有化;第三是把国有资产作为资本来对待,采用资本经营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就是这一做法的最好体现。产权思路的改革从根本上转变了我国的经济结构,即把公有制为主体的结构转变成为私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在2005年,我国的私有制经济占GDP的比例达到了65%,这就是最显著的标志。
产权思路的改革就是要建立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基本制度。而所谓的资产所有权,也就是凭借资产所有者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获取企业生产成果的权利。因此,在产权制度条件下的生产是以资产增殖为目的,它所形成的生产方式,就是剩余价值生产方式。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必然会陷入经济危机。
剩余价值生产方式,本质上就是资产所有者利用占有的生产资料吸收劳动者剩余劳动的方式。它具有两大特征:第一,这是体现少数人利益要求的生产方式;第二,这种生产方式必然会造成两极分化。
在剩余价值生产方式中,资产所有者的目的不是取得一次利润,而是谋取利润无休止的运动。这种运动决定了高投资的必然性,决定了生产过剩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与这种谋取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相对应的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性质又决定了劳动者的相对贫困。从1983年到2005年,我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例从56%下降到36%,从2000年到2007年下降了11.66%,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我国有13亿多人口,其中劳动者人数占60-70%左右。劳动者报酬的不断下降,就意味着,随着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我国90%以上的人口的消费水平相对而言是不断下降的。经济总量越来越大,而绝大部分人的消费水平却越来越低,发生经济危机是合乎情理的结果,不发生经济危机那才是怪事呢。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必然会导致生产过剩的危机,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以来几百年历史所证明了的。这是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