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给这位女学生回信并寄300元,2001年她成院士

2021-04-28
作者: 佚名 来源: 昆仑策网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文新】

  “9月9日下午4时,这一悲痛时刻,似乎地球也停止了转动。”

  这是一位外国记者在毛主席去世后写的内容。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主席凭着独特的人格魅力,获得了世人的尊敬。在他逝世后,共有123个国家发来唁电或唁函,53个国家降半旗。巴基斯坦、刚果、朝鲜、埃塞俄比亚等国家,都以游行的方式来纪念这位中国的伟大领袖。

  而在国内,无数国人痛哭。数以万计的百姓因伤心过度而晕厥,很多地方追悼会附近的医疗点都爆满。

  咱们不禁要问:为何毛主席能如此受人爱戴?

  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而本期笔者要和大家举例诠释的,仅仅是其中一点:

  他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关怀了很多平凡的人,让他们的人生变得更加精彩。

  在讲今天这位人物之前,笔者先跟大家分享这样一张珍贵的照片:

  这张照片左边是咱们敬重的毛主席,右边是一位大学即将去苏联留学的湖南女生,她的名字叫陈文新。

  咱们看这张照片,毛主席虽然穿着朴素,却依旧伟岸得很。陈文新则留着那个年代女学生最爱的发型,一脸笑容,对她来说能跟毛主席合影显然是件很高兴的事。

  拍这张照片时,陈文新还想不到,将来有一天她会成为一个领域的领头人,也想不到在2001年她会当上院士。

  那么为什么毛主席会跟一位女学生合照呢?一切,要从1951年的一封信开始说起。

  1951年4月,武汉大学的女学生陈文新趁着放春假,回到湖南看望母亲毛秉琴。自从1949年5月武汉解放以来,为了抓紧时间刻苦学习,她一直没有回过家。

  父亲陈昌早逝后,是母亲一手把她们三姐妹拉扯大的。在那些兵荒马乱的年代,母亲一个弱女子为了这个家吃了太多苦。所以对于母亲,她始终心怀钦佩。

  时隔近两年,母女俩再次见面,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从母亲口中,陈文新得到了一个让她既诧异又激动的消息:在她没有回家的这两年,毛主席专门给母亲写过信。

  陈文新知道父母曾和毛主席有渊源,父亲曾在湖南一师上过学,和主席一起干过革命。但父亲过世后,两家人就已经失去了联系。现在又过去了这么多年,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情,陈家人都以为主席早就忘记了他们,所以也就没有主动和主席联系。不曾想建国后,主席一直在寻找他们一家人,找到后,还专门写信询问他们过得如何。

  对于主席的来信,毛秉琴很是激动。所以,这次女儿陈文新一回家,就让她帮自己给毛主席写一封问候信。

  能给毛主席写信,陈文新以前想都不敢想。返回武汉大学后,陈文新怀着忐忑的心情,壮着胆给毛主席写了封信,在信中不但问候了主席,还把自己的学习情况也一一作了汇报。

  信寄出去以后,是否能够收到回信,陈文新并不知晓。她判断:日理万机的毛主席,不见得有时间回复。

  让陈文新没有想到的是,她很快就收到了回信。关于这封信,陈文新多年后还记得很清楚,信封上的收件人写的是:武昌武汉大学陈文新同志;落款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毛寄。

  信的内容如下:

  文新同志:

  你的信和你母亲的信都收到了,很高兴。希望你们姊妹们努力学习或工作,继承你父亲的遗志,为人民国家的建设服务。

  问候你的母亲。

  祝进步!

  毛泽东 四月二十九日

  当时这封信还在武汉大学引起了轰动,被很多人传看。能够看到毛主席的亲笔信,武汉大学的师生无不兴奋激动。校团委会还专门把信封上的“武汉大学”四个字单独拓印了下来,作为校名、校徽的字体。

  除了这封专门写给陈文新的信,毛主席还给其母毛秉琴回了一封信,并寄了300块钱,让她给孩子读书用。那么陈文新到底有何特殊身份,竟然能收到毛主席回信?这还要从陈文新的父亲陈昌说起。

  1914年,21岁的毛泽东背着行囊,踏进了湖南一师的校门。在这里,他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同学,陈昌(字章甫)就是其中之一。

  【陈昌(1894-1930),字章甫,浏阳土桥碳坡人,新民学会会员,早期中共党员,湖南早期工运、党务负责人之一,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30年2月23日牺牲,时年36岁。】

  虽然陈昌比毛泽东入学早两年,算是毛泽东的师兄,但在年龄上,毛泽东却要比陈昌大一岁。而且毛泽东一直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还当过半年的兵,阅历和见识都颇为不凡。所以陈昌对于这个师弟一直打心眼里佩服,对他的方方面面都是鼎力相助。

  陈昌毕业以后,先后就职于长沙女校、周南女中和第一师范附小。虽然此时他和毛泽东不再像在学校时那么朝夕相处,但闲暇之余,他们总会抽出时间聚在一起畅谈时事。

  有一次,毛泽东为了能够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一起探索救国救民道路,还专门写了一则300多字的《征友启事》。当时这则启示的落款是“二十八画生”,底下的联络处写的是“第一师范附属学校陈章甫(附小教员)转交”。

  当这则《征友启事》在长沙各高校传开以后,一时间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因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这么做过。这也引起了一些校长的不满,他们认为这个“二十八画生”压根就是不安好心,所谓的“征友”其实就是变相想找女同学谈恋爱。

  于是就有人专门拿着《征友启事》找到陈昌,让他给个说法,为什么要帮着这个“二十八画生”做起找朋友、当媒婆的事情。陈昌这个时候才知道闹出了这档子误会,于是他当即说明,这个“二十八画生”就是品学兼优的毛泽东,他写这则启事其实是为了结识志同道合的有志青年,并非要认识女生谈恋爱。

  而这则启示也确实让毛泽东结识了不少革命同志,这也为他后来成立新民学会打下了基础。

  1917年暑假,毛泽东萌生了搞农民运动的想法,于是陈昌便邀请他前往自己的家乡浏阳考察。那段时间毛泽东就住在陈昌家中,两人白天一起深入农村考察,晚上就秉烛夜谈救国救民的思想方法。

  一年后,毛泽东和14位志同道合的友人一起成立了新民学会,陈昌就是其中之一。不久后,学会中的一些成员先后踏上出国留学之路,他们希望去看看不同的国家,探寻革命道路。

  当时陈昌原本也打算出国,只是那个时候正值新民学会事务繁忙之际,毛泽东需要人从旁协助,于是陈昌毅然决然放弃了出国的打算,东奔西走帮着毛泽东处理学会中的事务。可以说,对于毛泽东这个“师弟”,陈昌是尽己所能地全力支持着他。

  【1919年在长沙的毛泽东】

  1920年,毛泽东也到湖南一师附小就职,他就和陈昌、蔡和森等人一起,同住在长沙天鹅塘青山祠的一个四合院中。当时他们中只有陈昌一个人结了婚,有妻子毛秉琴的照顾。其他几个人都是单身汉,平时事务繁忙,为了节省时间吃饭都是各种凑合。

  为此,毛泽东提议大家伙组在一起成立一个“大家庭”,一起做饭吃,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在一起畅谈各种大事。

  就这样,负责这个大家庭吃饭的问题就落在了毛秉琴身上。

  毛秉琴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也是一个知晓大义的女子。她知道这些读书人是有大事要做,所以能够帮着做的家务她都帮他们做了。

  每天,她都忙前忙后,尽力照顾这些大兄弟们。这个名义上的“大家庭”因为她的存在,变得异常温馨。因为同样姓毛,毛泽东还干脆认毛秉琴做姐姐。

  不久,毛泽东找到毛秉琴,告诉她:开慧要跟我结婚了。当时毛泽东的父亲和母亲都已经不在了,这桩婚事他能仰仗的也就是身边这些好兄弟了。

  杨开慧是个大家闺秀,又是毛泽东恩师杨昌济的女儿,虽然她早就表示结婚简单点办就成了。但毛秉琴这个做大姐的,却坚持不能委屈了新娘子。

  当时毛泽东虽然已经工作,但大部分钱都用来搞革命了。毛秉琴毫不犹豫拿出了自己结婚时的物件,都用来给毛泽东布置新房。这些东西,毛秉琴自己都舍不得用。

  就这样,毛泽东的婚姻大事在陈昌和毛秉琴的帮助下,在青山祠完成了。那一天,虽然只有两桌客人,但却很是温馨。有一众好友相伴,有爱人相陪,对这对新人来说,婚礼再简单也是美好的。

  如果他们的生活能够一直这样持续下去,那么这两家人的关系无疑会更加亲近。只是在那样的年代,哪有安稳可言?为了给这个国家找到出路,不管是毛泽东还是陈昌,始终都处于颠沛流离之中。

  此后的多年里,陈昌一直在为革命事业四处奔走。直到1930年初,接到组织的新任务,陈昌赶赴鄂西根据地开展工作。在这里,他遇到了曾经在学校里接济过的学生唐佑越,多年未见,对方殷勤地要为老师接风洗尘。但谁也不曾想到,这会是一个“农夫与蛇”的故事。

  因为革命事业,陈昌早已成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开出高价悬赏。唐佑越狼子野心诱捕了陈昌,将他交给了反动当局。

  起初国民党反动派是打算诱降拉拢陈昌,从他这里得到我党的机密。但是不管敌人开出怎样的价码,陈昌始终不为所动,相反他还各种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这也让反动当局失去了耐心,最终下令将他处死。

  临刑前,面对敌人的枪口,陈昌没有一丝畏惧,他慷慨激昂地喊出了“革命一定会成功!劳苦大众一定要解放!”的伟大宣言。就这样,年仅36岁的陈昌牺牲了。

  陈昌牺牲时,他的三个女儿,最大的只有12岁,最小的才3岁,养育她们的重任就落在了毛秉琴身上。雪上加霜的是,在这样的艰难时刻,他们一家还被陈氏大家族扫地出门。在那样的年代,家里男人没了,毛秉琴生的又是3个女儿,这样的结局似乎很正常。

  从此,孤儿寡母3人,在乱世中艰难求生。

  当时毛泽东正在长沙带兵打仗,并不知道陈昌已经牺牲了。直到那年夏天,毛秉琴专门去找过毛泽东一次,把这件事告诉了他。毛泽东听闻后十分悲愤,十多年的挚友和革命同志,如今竟成了阴阳相隔,其中的酸楚可想而知。

  虽然当时毛泽东也很想帮毛秉琴和三个孩子,但是当时他自己都是敌人严密搜捕的对象,时刻处于危险之中,妻子杨开慧他都不敢带在身边,生怕会连累妻儿。更何况是毛秉琴和三个孩子,他不敢冒这个险。

  这次见面之后,毛秉琴就回到浏阳老家带着三个女儿艰难生活,毛泽东则为了革命四处奔走。就这样,他们失去了联系。直到建国后,毛主席才多方打听,联系上了毛秉琴,这时候他们已经失联20多年。

  那么这20多年,毛秉琴和三个女儿又是怎么过来的呢?

  丈夫陈昌被捕入狱后,毛秉琴曾经去探视过他,当时他对毛秉琴只有一个嘱托“养育好3个女儿”。但是在那样的乱世,一个弱女子想要养活三个孩子谈何容易?

  要知道毛秉琴是缠过脚的小脚女人,基本干不了重活。而且按当地的习俗,女子是不能下田干活的。为了完成丈夫的遗愿,毛秉琴只能没日没夜给人做衣服、缝补衣服。

  毛秉琴虽然自己没怎么读过书,但她知道只有读了书,三个女儿以后才能在社会上自立,才能不被人看不起。为此她想尽各种办法,也要让孩子上学。当时村里很多人都说她傻,说女儿迟早是要嫁出去的,何必那么辛苦。对于这些话,毛秉琴总是都是一笑而过。

  几个女儿也是十分懂事,陈文新和二姐小小年纪就帮着母亲操持家务,上山捡柴火、下水捞鱼虾、种菜养猪等农活,她们都干过。大姐为了能早点担负起养家的重任,在15岁时考取了小学教师资格。就这样,一家人的情况才好一点。

  也是直到此时,陈文新才有了上学的机会,她每天就跟着大姐一起上学,闲暇时就帮着母亲做家务。但是大姐任教的小学只有四年级,等陈文新读完四年级后,她想继续读书。为此,大姐带着她走遍了长沙、浏阳一带,只为了找到一个可以让陈文新继续读书的地方。

  当时正值日寇横行,在战火纷飞中坚持上学需要莫大的勇气。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陈文新一直坚持了下来,四处辗转换学校。高中毕业后,陈文新还想继续读大学,但那时候新中国还没有成立,上大学需要学费。

  但是家里实在困难,没有余力助她继续读书,毛秉琴为此忧愁不已。不过陈文新也懂事了,她知道家里的情况,也知道母亲和姐姐们的不容易,她不愿再给她们添负担。于是陈文新选择在家乡的小学教了两年书,拿到的工资一部分用来补贴家用,剩下的都存了起来给自己以后读大学用。

  就这样,在1948年,陈文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武汉大学,之后她就靠着勤工俭学继续着自己的学业。不久后,新中国成立了,为了鼓励大家努力求学,那一阵上大学不需要再交钱了,这时候陈文新的生活压力才算是小了很多。

  此后的陈文新就一直在学校刻苦攻读,同时也积极参加各种学生运动,直到1951年5月她收到毛主席的回信。

  毛主席除了给陈文新回信,寄钱鼓励她好好学习外,还多次接见她,关心她的学习情况。

  1951年夏天,25岁的陈文新大学四年级,到北京实习。当时她将这件事写信告诉了毛主席,只是这一次她并没有收到回信,她本以为是主席工作繁忙,不会见她了。但让她没想到的是,不久后她就接到了毛主席秘书的电话,说毛主席让他来接自己。

  那天,陈文新正在实验室工作,听到这个消息她激动不已。匆忙间她甚至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就坐上主席秘书的车。一路上陈文新既激动又忐忑,她不知道见了主席应该说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这一身便服会不会失礼。

  不过她这样的担心显然是多余的,两人见面时,毛主席脸上挂着亲切的笑容,大手握着陈文新的小手。陈文新激动地眼眶湿润,一时间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主席似乎也发现了小姑娘的忐忑,于是让他坐在自己身旁,温言问起了毛秉琴和家乡的情况,陈文新一一作答。

  此前从书信中主席已经知道陈文新是在武汉大学学习农科专业,这次见面他还专门鼓励陈文新好好学习,以后为建设祖国做贡献。当时陈文新还带着自己的日记本,毛主席亲笔在上面题写了“努力学习”四个字。

  会见完之后,毛主席并没有让陈文新直接回去,而是将她留在家里一起吃饭。这次和毛主席相处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四个小时,却让她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情。

  1954年夏天,毕业后在华中农学院担任助教的陈文新,获得了去苏联留学的机会。她专门写信给毛主席汇报了这件事。得知陈文新这么有出息,毛主席托人再次邀请她到家里做客。

  那天正值周末,主席的两个女儿李敏、李讷都在家中。毛主席还专门将陈文新介绍给两个孩子,还告诉她们:这位姐姐是湖南来的,1951年来过的,武汉大学学农的,学土壤,很有志气。你们长大了也要学农。

  之后,陈文新便陪着毛主席到桃园散步,并留下了本文开头那张珍贵的合影。

  照完相后,毛主席拉着陈文新在园子里的藤椅上聊天。对于陈文新的学业,主席始终牵挂在心,现在她要出国留学,主席也很关心她学习的方向。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很多方面都是跟“老大哥”苏联学习,农业方面也是如此。陈文新的学习方向主要就是苏联的“草田轮作”。

  只是让陈文新没想到的是,主席对她学这个专业并不赞成,他问了她两个问题:“我们农民才几亩地,都拿去种草吃什么呀?我们又没有什么畜牧业,种的草拿来干什么?”

  这两个问题一下子把陈文新问得不知所措。也让她深刻地意识到,两国国情不同,我们不能照搬别人的理论和经验。

  而更让陈文新没有想到的是,毛主席并不是“纸上谈兵”,他对于农业方面有着很深的了解。谈到提高土壤肥力的时候,主席还专门提到了豆科植物根瘤菌,说豆科植物固氮可以把空气中的氮气变作肥料。

  这一次的交谈,也让陈文新明白了自己以后的研究方向,为以后研究根瘤菌埋下了伏笔。

  陈文新第三次见到毛主席是在1957年冬天,当时她已经在苏联学习了三年。正好毛主席访问苏联,就在莫斯科大学接见了中国留学生。

  也是这一次,毛主席发表了“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的著名讲话。下面这一段,虽然时隔几十年,如今读来依旧振聋发聩: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是兴旺时期,好像早晨捌玖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现在的年轻人,或许想象不到当时毛主席这番话,对那一代的留学生产生了多大的影响。那一批留学生中,出现了数个中科院院士,以及各领域的学科带头人。而他们晚年谈到这段话,每一个人都能倒背如流。

  1958年,陈文新在苏联以优异的成绩获博士学位。按当时我们和苏联的条件对比,如果留在苏联,她的待遇显然会好得多。但她一毕业后,就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祖国。事实上,当天听过毛主席讲话的这一批留学生,后来基本都回国了。

  1976年9月9日,听闻毛主席去世的消息,陈文新哭得像个泪人一样,她怎么也不愿相信,那个亲切的长辈就这么突然地离开了。

  此后,陈文新始终没有忘记毛主席的教导,一直致力于改良我国土壤结构的研究。她带着学生们,建立了全世界最大的根瘤菌资源库,让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一直处于世界前列。

  2001年,75岁的陈文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而她培养出的农业方人才更是数不过来,单是其中的博士、硕士就多达50名。可以说,在我国农业发展方面,陈文新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陈文新是不幸的,因为她3岁时就失去了父亲。但同时,她又是幸运的,因为她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好样的。更幸运的是,她多次受到毛主席的鼓励,最终成为了国之栋梁。当年和毛主席拍的那张合照,她一直保存着。

  毛主席的魅力除了在政治、军事舞台上,更在他与普通人相处的过程中。梳理他和陈文新一家的相处,我们能看出他重情重义的一面,这正是他值得我们敬重之处。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