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中的毛泽东,从来不盲从
文章的开头,先设想一个场景:
在为理想奋斗的过程中,当你身处困境,周围人大多质疑你,阻挠你,甚至反对你的时候,你会怎么办?
有朋友也许会说,肯定是据理力争啊,肯定要坚决抵制啊。实现理想的道路本就是曲折的,要不畏困难,迎难而上。
好,这个想法没错。
但,当你做出这样的选择,周围人立刻开始孤立你,排斥你,甚至远离你,你又该怎么办?
恐怕,这时候不少朋友就会选择退缩了,他们会选择妥协,试着再次融入群体,哪怕这个群体的氛围、这个群体中许多人的想法理念,自己并不很认同。
即便不认同,但也会想着,待在一个群体里,总比孑然一人要强得多。于是,美其名曰融入群体,实则盲目从众,随波逐流,得过且过,了此余生。
对于从来没有理想的人来说,这样度过一生,其实不算太糟,而是一种顺其自然;
但,对于那些曾经抱有理想但又泯灭了理想的人来说,这样度过一生,不啻为一种慢性折磨。
虽然选择了融入群体,选择了从众,但也许,仍会在某个深夜的某个时刻惊醒,想到自己曾经为之奋斗的理想,是那么触手可及,但又渐行渐远、触不可及。
如果你正好处于这种拧巴的状态里,今天的这篇文章,也许会对你有些帮助。
本文的主人公,是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
伟人毛泽东。
说到毛主席,很多人更多是聚焦于他实现的伟大功绩,但鲜有人去探寻这些功绩背后的故事和原因。
很多人以为他做什么事情,都很一帆风顺;什么困难在他面前,都是不可阻挡;什么问题他来思考,都能顺利解决。
但事实并非这样。
相反,从小到大,在实现理想的奋斗过程中,毛泽东经历了无数的困境。
许多人选择了随波逐流,选择了放弃,甚至选择了背叛。
但,毛泽东坚持了下来,走向了胜利,驶达了理想的彼岸。
是什么支撑他坚持到底?
在我看来,究其本质,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困境中的毛泽东,从来不盲从。
1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是在湖南的韶山冲度过的。
8岁那年,他被家里人送到村里南岸的一所私塾上学。
这是一所中国传统式的学堂,里面只教四书五经。或许是因为教学科目太单一,亦或是私塾先生的教学方法太死板,毛泽东对学校的课程并不感冒。
那时候,他和一些同学常在上课的时候读禁书,老师走近的时候,就再用经典遮住。
这些所谓的禁书,其实是《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之类的传奇小说,从现代人的视角来看,这些是经典名著,但在毛泽东早年的时候,这些书被清廷列为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