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贴身警卫在临终前仍然不忘整理资料,将真相传给后人!
很多迫切想要了解毛主席的人,都希望可以得到一份关于毛主席的亲友回忆他的资料,但是,我们都知道,毛主席的家人很少有跟他在一起的机会,他的战友也大多奔忙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我们很难从他们的回忆中了解到更多的毛主席的工作跟生活的日常。
谁会是最了解他的人呢?毫无疑问,非他的贴身警卫莫属了,他们平时都是跟毛主席形影不离的一群特殊人物!今天,我们给大家带来的就是这本《警卫毛泽东纪事》,作者是毛主席的贴身警卫阎长林。
1946年,在美国人的参与下,当时国共双方达成了停止军事冲突和恢复交通的协议,联合政府将要成立;27岁的阎长林还是新四旅的连长,他正在延安参加为成立联合政府开办的训练班,然而蒋介石悍然发动全面内战,训练班因此被迫提前结业,班里的同学们都准备回到原来的部队。
一番机缘巧合之下,训练班的领导找到他谈话,了解了一番情况之后,领导决定安排他留在延安做保卫工作。至于保卫谁的安全,领导没说。直到他按领导的要求去了王家坪后才知道自己要保卫的人竟然是毛主席!他在书中回忆道:“留在延安做保卫工作,我就没有想到;去给毛主席当警卫排长,我更没有想到。”
在书中,阎长林回忆起当时第一次见到毛主席的情景:
毛主席一边微笑点头,一边继续朝我走来。我迎上前向他敬了一个军礼,立正站着。他亲切地和我握手说:“你到我这里来工作,很好很好,欢迎欢迎!”说话的同时,他打量了我一眼。我身上的黄军衣引起了他的注意。因为延安的同志穿的都是灰军衣,所以他问我:“你是从哪个部队来的呀?”
我立正回答:“从新四旅来的。”
“是打过一些胜战。”
“你在部队担任什么工作?”
“连长。”
毛主席凝神看着我说:“噢,你在部队当连长,来到我这里当排长,不是降职了,你没有意见吗?”
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就说:“叫我跟主席当警卫员也没有意见。”
毛主席很满意,说:“那好呀,能升能降,根据工作需要嘛。”
。。。。。。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给我留下的印象极深,刚刚见面,我就感到了他的朴实作风。
从陕北到丰泽园,从1946至1951年这6年间的风风雨雨,阎长林从未离开过毛主席身边。他的回忆与讲述,可以让人们真正了解毛主席,了解战争年代、和平年代、工作中、生活中无比真实的毛主席。。。。。。
比如当时在行军路上,地上落满了枣子,解放军就捡起来吃。其他人捡枣子吃时,没有被毛主席看到,汪东兴捡的时候被他看到了,于是问他为什么要带头违反纪律。
汪说自己是从地上捡的,毛主席反问道:“地上的枣子是哪里来的,不是吃树上掉下来的吗?树上长着的是老百姓的,掉到地上就不是老百姓的了?枣子熟了当然会往地上掉,不会往天上掉的。
有些吃了枣子的警卫也不服气,说吃地上的枣子不能算是违反群众纪律,汪东兴也说枣子在树上在地上都是老百姓的,可掉在地上不捡,踩坏了怪可惜的。
毛主席温和地继续说:“枣子掉在地上,踩坏了也没人说你违反群众纪律,可是你拿起来吃,老百姓看到了,不知道你是在地上拾的还是从树上摘的,就会以为你是违反纪律。”
这只是阎长林亲身经历的毛主席的事情之一,还有更多鲜为人知的故事都记述在这本《警卫毛泽东纪事》中。
作者在自知不久于人世的时候,躺在病床上,紧紧攥住妻子杨桂林的手说:“再给我三年时间,我的事情就办完了。”
他说的这件事,就是他原本计划完善的回忆录还没有完成。为了替丈夫完成这件终生未竟的大事,妻子杨桂林找到他生前的好友纪学。于是,纪学同志根据阎长林生前留下的几十个笔记本和一些资料、提纲和设想,并吸收了他的另外2本回忆录----《胸中自有百万兵》和《在大决战的日子里》的部分内容,才得以完成这部《警卫毛泽东纪事》,所以我们现在还能看到这本书真的是无比幸运!
本书一共有53章,458页,材料内容翔实、文字通俗易懂,基本都是当年的史实。作者用晓畅明白的口语化语言为我们描绘当年那些最焦点的事情,字里行间洋溢的是他对领袖最深沉热烈的情感,可读性极强。
在作者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上至毛主席、朱总司令这样的gm领导人,下到警卫员、房东大娘、捞纸工人这样的普通人,他们作为有血有肉、生动鲜活的个体,又是如何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在一起创造与见证历史的!
正是由于作者采用故事性的写作手法,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能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毛主席运筹帷幄、灵活机动的指挥艺术,以及他在转战途中所表现出来的无私精神和伟大品格。
读懂了这本书,你就会知道为什么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敌人,胜利的天平却依然向着共产党一边倒;就会知道为什么条件艰苦的环境里,人民群众依然选择跟随他们的领袖;就会知道,为什么人民群众被他们的领袖组织起来时,是任何敌人和内外反动派也攻不破的!
如果你也想找到一份切实描述毛主席的资料,那么这本阎长林的“警卫毛泽东纪事”我强烈推荐!
重读老旧书∣好书都在这!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好书,
添加新客服(17791526186)就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