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怎么读《新民主主义论》

2022-09-30 3788 3
作者: 林之辛 来源: 红歌会网

  毛泽东对自己所写的著作,最满意的要数《实践论》了。此外,他提到最多的几篇文章中,《新民主主义论》是很突出的一篇。建国以后,他多次谈及这篇写于1940年的文章,而且在与兄弟党谈到自己的著作时,也以此文为例,说明在写文章时是如何反复斟酌,反复修改的。

  确实,对这篇文章,毛泽东酝酿的时间很长,写作过程中反复修改,并且还征求了一些同事的意见。二十多年后,他还讲到:“《新民主主义论》初稿写到一半时,中国近百年历史前八十年是一阶段、后二十年是一阶段的看法,才逐渐明确起来,因此重新写起,经过反复修改才定了稿。”

  可是,在毛泽东逝世后,却出现一种声音,认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胜利后很快就放弃了《新民主主义论》的基本思想。由此引起了党史界的激烈争论。争辩双方多为党史界的知名人士,其观点对立之尖锐,涉及问题之重大,影响之深远都是多年来所罕见的。

  “放弃论”的观点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后要经过一段时期(10年,20年?)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条件成熟之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毛泽东在1953年,即建国仅3年左右就提出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并在1956年基本完成了对农业和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他们引经据典,认为在极其落后的生产力状况下实行社会主义革命是一种“民粹主义”的思想倾向。

  事关重大,我们不能不认真重读《新民主主义论》。

  文章开篇就把中心议题提出来:“中国向何处去?”

  毛泽东的回答是:“这个革命的第一步、第一阶段,决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而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

  这就是说,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走完了第一步才能走第二步。而问题就在于在这两步之间所呈现的社会形态是什么?这个在马克思的书本中找不到,由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国情所独立创建并被中国革命的胜利所实现的社会形态究竟是什么?

  毛泽东对这个问题作了明确的回答:这是“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

  这里并没有什么模糊不清的东西,很清楚,这种国家形式,不是游离于人类社会几种已被历史证实了的社会形态之外的又一种固定模式,而是一种“过渡的形式”。所谓过渡,就是它必然要向一种确定的社会形态变化,在新中国面前,摆着两个前途: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

查看余下8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3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3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