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纳雄“那儿”就一定要实现!——悼念当代杰出的无产阶级作家曹征路老师


  昨天夜里获悉曹征路老师溘然辞世的消息,笔者悲痛不已、彻夜难眠,匆匆写下这些悼念的文字。

  得知曹征路老师罹患癌症的消息还是一个月前,由于疫情未及探望,没想到噩耗竟来得如此突然。我们不仅失去了一位敬爱的老师,更失去了一位当代杰出的无产阶级作家、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1-

  笔者第一次得知曹征路老师,是读到他在2004年第5期《当代》上刊登的中篇小说《那儿》。

  小说《那儿》是当代无产阶级左翼文学的开山之作。在伤痕文学、靡靡之音以及剥离阶级议题的空洞主旋律交织的主流文学界,《那儿》是一股绝不同流合污的清流,是一棵焕发出勃勃生机的幼苗。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左翼文学一直处于被压抑、被冷落的状态。在“反左”的空气下,黄纪苏、张广天等人的“先锋”话剧《切·格瓦拉》、《圣人孔子》只能用近乎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站在革命的视角去回应现实;而《那儿》却直接地成为了当代现实主义的力作,它绝不是形式“先锋”所能比拟的,它把当代国企工人所遭遇的苦难现实直接做了一个切面,呈现给读者。

  《那儿》以“平视”的角度来看国企改革下“小人物”们的意志和挣扎,为“沉默的大多数”勇敢地发声:历史不再是也绝不应该仅仅是宏观的事件和冷漠的数字,更不应该是刘欢的《从头再来》假装壮烈的无比荒诞。

  《那儿》的故事尽管也是虚构,但通过笔者在读到它之前的几年时间里,从东北一路向南到湖南,对老国企工人社区的走访,发现现实之惨淡比之曹征路老师小说的虚构,完全是有过之而不及。以致笔者看到《那儿》的第一眼,就几乎确信这是真实发生过的事。

  《那儿》塑造了下岗女工杜月梅为代表的国企工人形象,通过杜月梅以及她周遭发生的事,生动地描摹出了在这场“抢劫”运动中下岗工人群体的苦难遭遇。但曹征路老师绝不是以高高在上的怜悯姿态“分享苦难”,像以往的文学作品那样转身书写改制的“合理性”;他更塑造出了小舅朱卫国这样的孤独的工人领袖形象,把自己以及自己的思考代入进了这场正在发生的历史。

  小舅是工会主席,他反对“化公为私”的改制,与厂长、与入驻企业斗争,却又因为“省级劳模副县级领导”的身份,与普通工人有隔阂。小舅是传统国企工人老大哥的形象化身,他的身上富含着无产阶级的神性光辉,他的精神资源来自于传统的社会主义理想。与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对工人领袖王文革的极度丑化完全不同的是,小舅既一心为公,他既富有建设性(劳动模范),又富有斗争精神。小舅文化程度不高,但胆识过人,青年时代当技工时就曾有过为国争光的辉煌历史,而他北京上访的经历则可谓智勇双全。

查看余下6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