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临终:30年后,人们会记住我们吗?

2023-07-31 3924 5
作者: 完颜亮 来源: 党史博采

图片

  他出生在文人世家,他是世界上顶尖的学者。他如果留在美国会得到良好的生活待遇,但他却毅然回国,在茫茫戈壁上默默无闻为国奉献,他的身影和名字几十年不为人知,但他却为新中国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就是邓稼先。

  少年有志

  1924年6月25日(农历五月十九日),在安徽省怀宁县城外一座叫“铁砚山房”(当地人俗称为“邓家大屋”)的文人世家里,诞生了一个男孩儿。男孩儿的父亲邓以蛰、母亲王淑蠲非常高兴,因为在男孩儿出生前,王淑蠲已经生了两个女孩儿,就是男孩儿的两个姐姐——邓仲先、邓茂先,这是邓家第一个男孩儿。他们高兴之余,给他起了个名字——邓稼先。邓以蛰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王淑蠲也有很高的文学修养,他们特别希望邓稼先从小好好读书,长大做个有学问的人。

  邓稼先没有让父母失望,三四岁时,就已经能认许多字,背诵不少古典文学篇章了。那时,邓家人已经搬迁到了北京。北京已经有许多包括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在内的新式学校。父母看邓稼先很小就记忆力非凡,读书识字已经很多,一商量,便在1929年 9月邓稼先刚刚5岁多一点儿时,送他到北平武定侯小学读书。

  邓稼先在学校里虽然年龄最小,但却十分优秀。他不仅功课领先,待人接物也很是儒雅有礼,读书的勤奋劲头,表现出他小小年纪,就已经有一种上进心,老师和同学都对这个刚刚几岁的孩子刮目相看。

  1936年,12岁的邓稼先考入北平崇德中学,直接读初中二年级。

  崇德中学理科非常强。邓稼先在这里读书三年,打下了英文、数学、物理方面的良好基础,成为他日后享誉中外的重要起步阶段。在崇德中学,邓稼先认识了高他两班的杨振宁,邓、杨家庭出身背景大体相同,都是少年聪慧,都有科学救国之抱负,都有共同的志趣爱好,二人因之成为好友。邓、杨二人的友谊,一直保持了几十年,直到邓稼先去世。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平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搬迁至云南昆明,与天津的南开大学一起合办,是为西南联大。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原打算随校迁到昆明,到西南联大教书,一家人也迁到昆明去,但他偏偏在此时患上了重病。无法,邓稼先一家只好滞留在沦陷后的北平。在日寇占领下生活,邓氏一家人饱尝亡国奴之苦,也激发了少年邓稼先的爱国情怀。

图片

  1941年,从北平辗转来到昆明的邓稼先进西南联合大学,读物理系。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西南联大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班底,以及它在抗日战争中南迁建成的背景,加上它注重爱国宣传、教授们的带动等,使这所大学成了抗战中学术水准最高、抗战气氛最浓的高校。原本就怀抱救国之志的邓稼先在这里学习了四年,既受到治学严谨之风的影响,也受到爱国气氛的熏陶,成长为一个学识水平高,思想进步的青年。他终身不忘在西南联大读书的经历。

查看余下8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5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5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