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中的一曲英雄赞歌——《英雄儿女》背后的故事
抗美援朝中的一曲英雄赞歌
——红色经典影片《英雄儿女》背后的故事
作者:陈辉
《英雄儿女》是196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一部战争片。该片由武兆堤执导,毛烽编剧。影片改编自著名作家巴金的小说《团圆》。
影片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王芳兄妹同上战场,王成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王芳在师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以哥哥为榜样,为战士演出服务。王文清当年曾是党的地下工作者,在上海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后,女儿王芳由王成的父亲王复标抚养。最终,她与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了。
影片上映后,好评如潮,成为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经典影视作品。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揭开这部红色经典影片幕后的故事,更加耐人寻味。
著名作家巴金与《英雄儿女》背后的故事
“没有巴金的小说《团圆》就没有影片《英雄儿女》,有了《英雄儿女》使《团圆》更加为读者所喜爱。”这应该是影片《英雄儿女》第一个幕后故事。
小说 《团圆》的问世,是与巴金两次奔赴抗美援朝前线采访分不开的。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2年初,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曹禺受中宣部文艺处处长丁玲之托写信给巴金,动员他参加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组。
1952年3月,全国文联安排巴金率领一个由17人组成的访问团前往朝鲜前线。访问团在朝鲜停留的7个月中,巴金曾到过平壤、开城,但更多的时间是与指战员们一起生活。为了能多搜集些生活中的素材,他采取了少休息、多跑路的办法,同年轻人一起,不辞劳苦地 翻山越岭,穿梭在炮火硝烟之中。他把目光主要集中在那些普通的战士身上。 巴金的真诚、坦率、谦虚,以及满腔的爱国热情,使他很快与战士们打成了一片。
1953年7月,当听到 《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时,巴金决定再次赴朝体验生活。这次出行的时间为1953年8月至1954年1月。
在朝鲜前线的日子里,他的身影穿梭在硝烟中。在志愿军65军194师582团6连,他体验了钻防空洞的险境以及“一把炒面一把雪”的艰苦生活。
1952年10月,6连在开城保卫战中担任攻打红山包的主攻任务。在指导员、副连长先后负伤后,副指导员赵先有指挥全连坚守阵地,最后只剩下赵先有和通信员刘顺武两人。赵先有用步话机向团长报告,敌人已冲上我军阵地,要求炮兵直接向自己阵地炮击,并大声喊 :“向我开炮!”阵地被夺回来了,但赵先有和刘顺武壮烈牺牲。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