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对亲人的态度:我的亲戚,过去为了我受了苦。现在有缺点,应该批评。
毛主席跟他的亲友是怎么打交道的呢?这本《毛泽东家书钩沉》就将告诉我们答案。这里选编了毛主席致亲友的书信91件。分为妻儿篇(妻、子、女、媳)、外祖篇(舅父、表兄、表侄)、族亲篇(堂兄弟、堂侄、族亲、姻亲)和岳家篇(岳母、妻舅、妻兄妹、保姆)四部分。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小程序购买
毛主席的家书,绝大部分是在戎马倥偬、繁重的军国重务中抽空书写的,除极个别者外,都极短小。因此,如果只单纯地编列家书,会使读者摸不着头脑,不得要领,不能有效地理解封封家书所蕴含的内容和丰富的情感。
本书采取这样的叙述方法:以件件家书为中心,将每份家书的背景,其中涉及的人物和事件,以较多的笔墨,清晰地勾出。这样,读者对每封家书的来龙去脉,其中诸人物和毛泽东的关系,家书中深刻的蕴涵,就会有清楚的把握。
毛泽东无疑是本世纪四十年代以来最具世界影响的风云人物,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抱负,有超乎寻常的文韬武略,有天地般盖世功勋。他一生的活动,根本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给世界以极大的震憾。
毛主席的确不是神,他自己也不愿意被捧为神,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的活生生的人。他极重夫妻之情,儿女之恋。他也极重乡情、友情和亲情。
为人民服务是毛主席终身奉行的最高宗旨。从本书我们可以看到,毛主席不仅对家人亲友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且更深深地爱着天下黎民百姓。惟其如此,他能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克制自己的感情,为天下百姓的利益献出多位最亲近的人,包括爱妻和爱子;他不惮冒亲戚的怨尤而不徇私情。
他处理亲友的件件要求,无不本着一个最高原则: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本。他从不以权谋私的高风亮节和严于律己的崇高品德,正是今天我们各级领导应该从中汲取的最必需的营养。
本书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现了叱咤风云的毛泽东的精神世界。
从解放起一直到1961年,文运昌一共6次去北京。开始,毛泽东都热情接待,但是后来的情况则不同了。
毛泽东对亲属严格要求,包括过去对他有很大帮助的文运昌也不例外。但是,文运昌生性恢谐,不拘小节,爱喝酒,好讲大话,外号“酒癫子”,喝起酒来醉醺醺的,讲话不免失口。就是有时到中.南.海毛泽东家里作客,也时常喝醉。
对于这些,连文运昌的侄儿文炳璋都看不惯,他曾向毛泽东反映这位阿伯与招待所女服务员的暧昧关系。这些毛泽东是不满意的。在毛泽东心中,文运昌属于不检点,“不大老实的人”。为此,他多次写信给当地党组织、政府和党政领导人,请求当地党政对文家亲戚严格要求,帮助教育他们勤耕守法,不搞特殊。
1954年秋,文运昌到北京中南海去看望毛泽东,住了一段时间后,仍舍不得离开。恰逢韶山毛泽连、邹普勋几位乡亲去北京,他们见了毛泽东后,打算回韶山,毛泽东便叫他与乡亲们一同回乡。文运昌不高兴,说:“主席,我还没有打算走呀!”毛泽东听了,有些生气地说:“你走不走由你,我不管你了!”文运昌没奈何,只好和毛泽连等人一同乘火车回湖南。
毛泽东一向主张“亲者严,疏者宽”,但是再严,对他的亲属这么生气的似乎不多,特别是这样下“逐客令”式的,而且又发生在文运昌身上,这就值得我们很好地思考了。
如果说第一次文运昌作客于丰泽园,是以“乡下人”身份出现的,那时候,文运昌赋闲在家,十足一介平民。对这样一个农民身份的客人,毛泽东是不会也不愿提出什么要求的要,更何况文运昌还是分别几十年后的第一次见面。但是到1954年,情况就不同了,因为这时的文运昌已经是湖南省文史馆馆员了。
这一职务,在毛泽东看来,已经是一位有着相当地位的公职人员了,而公职人员应该是自律的。毛泽东不希望看到自己至亲的不是处,总希望他们进步,希望他们完善,希望他们的行为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
然而文运昌没有意识到自己地位的变化,没有能朝着毛泽东所希望的方向前进,这就不能不叫毛泽东失望。
由于文运昌生活不够检点,毛泽东有些难过地说:“我的亲戚,过去为了我受了苦。现在有缺点,应该批评。我管也不好,不管也不好,管了,他们有意见,但不管也不行,我还得要管。”
从毛主席致亲友的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毛主席在家庭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他是怎样处理跟亲友们的关系的,这些智慧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相信看了这本“毛泽东家书钩沉”的朋友,你也一定会得到一些深刻的启发!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小程序购买
重读老旧书∣好书都在这!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好书,
添加新客服(17791387596)就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