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雁:奔向抗大五分校——追寻铁军之旅(十)

2024-09-02
作者: 晓雁 来源: 昆仑策研究院

图片

  4月16日下午,我们姐弟兄妹在盐城活动的重点,是寻访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五分校旧址。因为,我们浙东地下党的父亲来到新四军,第一步迈进的就是抗大五分校。

  那是1940年9月新四军黄桥决战胜利后,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为培养抗日军政干部人才,适应苏北抗战需要,吸引更多的热血青年投身抗日事业,刘少奇、陈毅等领导人决定,把原在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所辖的江北抗日军政干部学校、苏北指挥部领导的苏北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和八路军第5纵队教导队合并为基础,建立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五分校。

图片

图片

  1940年11月25日,抗大五分校在盐城正式成立,陈毅兼校长,赖传珠兼副校长,冯定任副校长兼政治部主任,谢祥军任教育长,副教育长谢云晖,训练部长薛暮桥,教员有江岚、吴蔷、朱讯、姚耐、陶白等。

图片

  1941年6月初,洪学智带领抗大总校部分教职员130多人组成的第二华中派遣大队,历经2500里“敌后小长征”到达盐城,编入抗大五分校,加强了学校干部队伍和教学力量。洪学智亦转任抗大五分校副校长。

图片

  “新四军在盐城办抗大啦!”此消息如同一股强劲的暖风驱散了盐阜大地冬日的寒冷。四面八方的百姓奔走相告,传递着这一喜人的信息,各地张贴的招生简章前人头攒动,挤满了兴奋的人群。

图片

  1941年1月,抗大五分校举行第一期开学典礼时,校本部下辖3个男生大队和1个女生队,学员近1500名,其中一部分是来自部队的连、营级和团级干部,而更多是来自上海与苏皖等地进步青年,他们是冲破日伪及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慕名冒险而来的。

图片

图片

  从建校到1945年5月暂时停办,抗大五分校在盐阜地区共办班五期,为华中地区新四军部队和地方政府培养了大量抗日军政干部。陈毅评价抗大五分校的作用,说它像“春风满园的苗圃”。李先念也曾给以高度赞扬,并亲笔题词:“华中抗日革命熔炉”。

图片

  也就是在1941年的秋天,我们18岁的父亲、时任中共浙江地下党平阳县委直属文化支部书记的宋廷铭,和支部成员杨力航一起,受组织派遣,离开家乡,冒着生命危险穿过敌占区,跋山涉水、费尽周折,历时两个月辗转来到天高地阔的苏北参加新四军,成为抗大五分校的一员。

图片

  在父亲回忆录《鳌江潮》中,生动描述了他走出大山、奔赴抗大五分校的经历。这是其中的几个片断——

  我们从内河轮船码头出发,坐自家轮船到平阳县,再换船过飞云江,经瑞安到了温州。......瓯江水系的上游,水清如镜,山水相连,美不胜收。我们过丽水、到金华,换船北上,过富春江、到桐庐,后改徒步,翻山越岭,走了不知多少路,脚上不知磨出了多少泡,终于到了于潜。

  我们的启蒙老师项经川(中共党员),正在于潜的国营复兴公司,当一个收购桐油的普通职员。我们奔了那么多的路途,见面时,是见到亲人的了。......经川先生告诉我们去上海要过日伪与国民党军之间的封锁线,关键是要弄到“派司”(敌占区的“良民证”)。这就要找陈棣生帮助。......陈棣生是安吉县国民党秘书长,是我大哥廷斡很要好的同学,借钱、找工作,而且在走投无路时,大哥都帮助过他。......

  在山区继续我们的艰难步行,过孝丰,到安吉。找到陈棣生,我要他帮我们过日伪封锁线,弄张“派司”,到上海去“念书”。他的官架子很大,气得我发呕。......九月底,我们正在焦急时,陈棣生送来一张条子,介绍我们到湖州梅溪一个好像生产“花纱布”的国营公司(实为“对敌经济封锁处”),请公司经理,帮助我们解决“派司”问题。

  从安吉到湖州梅溪,记不得又步行了多少公里,筋疲力尽的我们终于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平原!足下的路,越走越平,头顶的天,越走越大!这是一种奇异的感觉,心情舒畅!......到梅溪后,开始那个“花纱布”公司经理,还很热情,要我们耐心等待,说搞“派司”的事,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我们天天上午到公司来等候,可就是等不到想要的“派司”。那个经理的态度,对我们越来越冷淡。又是一周时间过去了,我害了一场病,杨忠(地下党同志)买药,给我治愈了。可是那个“派司”还是没有。

  一天午后,我们离开旅店出去走走,旅店只留杨力航一人。突然,有个人来旅店找姓杨的,对杨力航看来看去,说不像,太年小了,也就走了。杨忠和我们回到旅店,听力航讲的情况,他就说:“不好了”,“老家人找来了!”(指国民党特务)。他原先已打听到了买日伪区“良民证”的手续和路子,这会儿就立即去付款,当夜坐船去鸿桥,过太湖,到苏州上岸。

  这里来往都是做生意的人,我们的打扮蛮像的,又有“良民证”,就顺利通过封锁线,到苏州火车站,买到去上海的车票。在候车时,见到好几个日本军人和几个中国妓女在调情,我们生气得不得了,“中国人,如此的贱!”杨忠使眼色要我们稳住,不要“少见多怪”。

  到上海,我们住进“虞洽卿”路的一家客栈。......杨忠根据上饶集中营地下党支部指示的路线,用宝龙医院关系找到了作家阿英同志,再找到共产党的上海地下交通站(大概就是那个电影《51号兵站》的原型)。上海地下交通站派了一位身穿长衫、戴眼镜的先生,来找我们四人谈话。第二次来,还送了一百元给我们去根据地路上用。他们还介绍了一位送我们去苏北的“交通”,他的打扮和我们一样,旧式的短衫、黑裤,说普通话、上海话都很流利。当晚,杨忠、力航、我,跟随上海交通同志一起上去南通的江轮。

  江轮在长江上行驶。江水滔滔,江轮隆隆。我们心里紧张着,想的是如何上岸、过敌伪封锁线?第二天清早,江轮靠上靖江新港码头。杨忠排在最前,力航第二,我第三,交通第四。力航和我,各人紧握一把平阳纸伞。随身带的东西,什么都可丢,就这两把雨伞不能丢。因为伞柄里装有两张一样的可夫同志亲笔写的秘密组织介绍信。下码头,经过伪军的检查,我们顺利地通过了。

  交通同志领着我们一出新港镇,就向后边的田野奔跑,田间的庄稼掩护着我们,快速前进。跑了近十里路后,停下休息。上海交通同志宣布,快到抗日根据地了。我们高兴极了!我们把多年来地下工作者闷在肚子里的恶气,都吐出来,大口吸进抗日民主根据地新鲜空气。我们又走了近八十里的路,这一路虽很长,却很开心、很轻松,一边唱歌,一边大声说话,毫无顾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我们还一路遇到新鲜事:路边上常有几个小同志,拿着红缨枪,向我们查路条。我们的交通,拿出纸路条,连说:“没问题,自己人!”小同志查看后,向我们敬礼。笑嘻嘻地说:“同志!辛苦了!”我们感到“同志”二字,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珍贵!

  走出浙江大山,来到苏北平原,啊!这是多么宽阔的新天地!

  傍晚,抵达新四军一师的兵站。兵站领导同志听了上海交通的情况介绍后,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住下后,填登记表。我、力航要上抗大;杨忠要去一师师部报到(后来我们在丰利战斗中,再遇到杨忠,已是师部卫生科科长)。

图片

  父亲和杨力航到新四军一师时,已是10月底。当时,抗大五分校二期已于7月在盐城正式开学,共招收学员1526人,编为三个大队。但由于日军扫荡盐阜地区,学校随后撤离盐城,分散转移办学。训练部副部长谢云晖带领第三大队的两个队前往盐城东台地区活动。所以,父亲他们报到后,第二天就又走了四十多里路,到东台三仓的抗大五分校苏中大队驻地,被编入三队当学员。不过可以认为,在盐城的抗大五分校就是父亲到新四军后的第一母校。

  今天,我们也慕名奔向抗大五分校。

图片

  据资料,当年抗大五分校的旧址在盐城中学正北楼。于是我们先找到了盐城中学,一问,不对,没有正北楼。应该是在另一个地方——原先盐城中学的初中部,现已独立建校。我们又绕了好大一圈,终于找到了,这所学校叫“盐城初级中学”。

  接待我们的是盐城初级中学的团委书记巫泰伟。这位年轻人是新四军红三代,也是“抗大五分校旧址”纪念馆的负责人,从纪念馆的筹办、红色文化环境建设,到对孩子们的传统教育,都浸透着他多年的心血。一路陪行讲解,那份对抗大历史的熟悉和感情,对红色文化育人的热情和执着,让我们甚为欣慰。

图片

  这就是抗大五分校旧址——我们眼前这座原省立盐城中学、现盐城初级中学的教学楼——“正北楼”。楼前这张合影,我们请年轻的校团委巫书记站在了正中间。

图片

  如今,正北楼这座建于1913年的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作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仍然维护得十分完好。楼中“抗大五分校旧址展览馆(陈列室)”,已成为江苏省红色文化主题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图片

  楼额“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旧址”是原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题写。

  楼前一块大碑石,上刻着“抗大五分校旧址记”,上写“1940年秋,新四军八路军会师盐城,中原局移驻文庙,择盐中正北楼,办抗大五分校。少奇亲临,明宗旨,指前程。陈毅拒纲,延良师,聚菁华。华中熔炉,浴战火,求真知。承续弦歌五载,锻造人才六千,添国家干城,增民族骄傲。……”言简意赅,讲明了抗大五分校的历史。

图片

  楼前正中,是刘少奇的半身塑像。塑像底座上刻着他为抗大五分校的题词:“为正义,为自由,为民族的与社会的解放而战斗到底!”

图片

  校园里还屹立着陈毅校长的塑像,上面刻着他的著名诗句。

图片

  二楼展厅内介绍了抗大五分校的历史情况,收集了许多当年抗大五分校领导、教员和学员的图片资料和部分实物,并以此作为红色传统教育的永久课堂。

图片

图片

  这首抗大五分校的校歌,与延安抗大校歌仅一字之别——“黄河之滨”改为“黄海之滨”,后传遍华中大地,唱遍新四军各抗大分校和随营学校。如今,在盐城初级中学也成了最经典的传统校歌,孩子们人人会唱爱唱。

图片

  歌词是:

  黄海之滨,

  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

  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

  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

  同学们,努力学习,

  团结紧张活泼严肃我们的作风。

  同学们,积极工作,

  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我们的传统。

  像黄海之水汹涌澎湃,

  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

  向着新社会前进,前进,

  我们是劳动者的先锋!

图片

  这是1938年3月毛泽东主席为“抗大同学会”题词:“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加上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抗大以此为教育方针。

图片

  这是抗大五分校的信条和纪律规定。即便放在今天,也极有现实意义!

  在二楼东西楼梯口,有两间很不起眼的小边屋。巫书记一介绍才知道,原来这就是当年刘少奇和陈毅在五分校工作的办公室。

图片

  【刘少奇办公处】

图片

  【陈毅办公处】

  1941年1月,抗大五分校开学后,陈毅、刘少奇等新四军领导人十分重视教学工作。皖南事变后,为了使学员及时了解事变的真相和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对于打退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严正立场与斗争策略,陈毅在百忙中特地来分校作形势报告。刘少奇也不止一次给学员讲党的建设、党员修养等。

图片

图片

  学员们的学习内容十分丰富,有马列主义基础知识、时事政策、民运工作和毛泽东的军事著作等,每个大队分政治队和军事队,学习的内容又各有侧重。抗大五分校后来还出版了《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问题》等书籍。

图片

图片

  墙上的这幅铜雕画吸引了我们——

图片

  这是当年抗大五分校学员丰富多彩的学习战斗生活的生动写照。

  还有这些照片,无论上课,还是休憩,都那么诱人,让我们想往......

图片

图片

  1941年2月6日上午,抗大五分校内,沉浸在一片祥和、紧张的学习训练氛围中的学员们突然接到通知:日军来盐城轰炸了。随即,校部司号员吹响紧急警报,大家飞快地跑到麦田里卧倒隐蔽。顷刻间,敌机已到了盐城上空,轰!轰!—个个炸弹从飞机上坠落,校园内外顿时硝烟弥漫,轰炸声震耳欲聋。过了好一会儿,轰炸声渐渐远去,学员们赶紧从隐蔽处站起来,关切地寻找同伴,但见不少同学受了伤,校部附近的房屋多处被炸弹炸坏,四处一片狼藉。二大队张朋同学头部中弹,血流满面,昏倒在地,被前来察看轰炸现场的陈毅校长及时发现,立即请奥地利医生罗生特包扎抢救。看着血流满面的同学,目睹断壁残垣的家园,陈毅愤怒振臂一挥:“同学们,日本强盗又欠下我们一笔血债!面对敌人的挑衅,我们应该怎么办?”“打倒日本侵略者!”“誓死保卫家园!”同学们群情激愤,齐声高呼,其声撼天动地。

图片

  1941年6月,抗大五分校第一期学员已结业离校,第二期学员刚开学,敌对盐城发动大“扫荡”,学员奉命撤离盐城,向盐城以东的南洋岸、盘湾、龙王庙等地疏散转移。7月,日伪从东台、兴化、射阳分几路“扫荡”盐阜区,抗大1000多师生在副校长洪学智率领下,从盐城往海边转移,部分师生在南洋岸与“扫荡”的日伪军发生遭遇战,在盘湾的师生亦受到日伪军的袭击。在突围中,师生们表现十分英勇顽强,他们个个奋勇当先、英勇杀敌,这次战斗牺牲了20多人。

图片

  此后,抗大五分校的师生继续向盐城东台县的沿海和兴化县的水网地区疏散转移。同年8月,根据地军民粉碎了日伪的大“扫荡”,师生又回到了盐东县境内。9月,由训练部副部长谢云晖带领在东台地区活动的第三大队的两个队,与新四军一师干部学校合并为抗大五分校苏中大队(我们父亲当时在苏中大队的学员三队),驻地东台三仓。随后,副校长冯定带领一个大队也到苏中地区。这些都为后来成立抗大九分校奠定了基础。洪学智则带其余五个大队到阜宁县与新四军军部会合,刘少奇和陈毅接见了全体师生。

图片

  在这里,我们意外看到了老同学刘华苏刘华建兄弟的父亲刘毓标将军和他们的母亲赵倩当年的“爱情信物”——

  赵倩阿姨当时在抗大五分校学习,并任女生队副队长,刘毓标是抗大五分校政治部副主任,两人邂逅、相知,埋下了爱情的种子。1941年6月11日,刘毓标调新四军后方政治部工作,临别前向赵倩赠送了这本日记本,并在扉页写了一段话:

  “共产主义者必须以马列主义的理论来确定与坚强自己为人类解放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同时要在不断的革命斗争中锻炼自己。为此,必须从理论上去努力学习,从工作中去追求经验,从思想上去检讨自己。再会吧!!!”

  朴素的日记本成了定情信物,严谨的表达浓缩了信任和鼓励,三个感叹号饱含着爱恋和期盼。一个月后,赵倩跟随学校乘船离开盐城,由于信息不畅,刘毓标一度以为她在反“扫荡”中牺牲。直到9月份,二人在阜宁停翅港的新四军军部相遇,生死重逢,悲喜交集。不久,经组织批准结婚。

  “为人类解放事业奋斗到底”,就是当年战地情缘的最深情话;革命者的浪漫,就是这样的伟岸、感人。可想知,这些故事给学校的孩子们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

图片

  1942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中共中央华中局、华中军分会和新四军军部的决定,抗大第五分校改称“华中抗大总分校”,负责领导新四军各师的抗大分校和随营学校及教导队的干部培训工作。总分校仍由陈毅兼校长和政治委员,赖传珠兼副校长,韩振纪任副校长。总分校除自己办学,还经常通过会议、文件、电报等形式交流各分校的办学情况和经验,进行具体的教学业务指导。

  1942年冬,日军准备再次进犯,新四军军部机关主动离开盐阜区,向淮南转移,1943年初抵达盱眙县黄花塘,总分校也从阜宁转移到牛柿湾,这时军部决定“精兵简政”,总分校的干部、教员和学员,全部分配到各师去,于是总分校便宣告结束。

图片

  1942年,原抗大第五分校改称“华中抗大总分校”后,抽出部分干部和教员,在盐阜区又成立了新的抗大五分校,归属新四军第三师领导,校长是师长黄克诚。

图片

  老弟兴奋了!这里有他岳父的革命足迹——

  1940年11月,弟媳的父亲嵇林参加新四军,就在黄克诚的部队。1942年春天,他进入盐城新建的抗大五分校学习整整一年,1943年春毕业。亲家俩老爸,先后就学两个抗大五分校,真是缘分呀!

图片

  1945年5月,为了对付日寇对盐阜区发动的“拉网大扫荡”,三师的抗大五分校也暂时停办了,学生全部结业,分配到各地去工作。到这年9月抗战胜利后,校部改为盐阜独立旅,分校至此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抗大五分校及华中抗大总分校,从建校到停办,不仅为根据地军队和地方培养了近万名抗日军政干部,对根据地的军队建设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还以崭新的办学方法和教学新风,为华中抗日根据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开了一代新风,成为根据地教育史上的一段重要内容。

图片

  这个展览馆里,令人惊喜的是它不仅详述了新四军抗大五分校的历史,还在第三展厅介绍了抗大总校以及遍布全国14个分校的历史。

图片

图片

  在这里,不仅有我们的父亲和弟媳的父亲在抗大五分校的足迹,还有我们的小妹夫也找到了他父亲的足迹——他父亲曾于1938年由重庆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去何长工那里报到并参加八路军,之后就上了抗大。我妹妹妹夫断定,那一定就是位于陕西延长的抗大第一分校。而且他父亲曾说,朱老总不止一次来抗大上课,也与展览馆的图片相符。

  还有我爱人,老家河北定州。1938年,他曾当儿童团长的大哥,15岁离家参加八路军,成了抗大二分校第一期学员。在这里,我们也找到了大哥就学的抗大二分校,位于河北灵寿。

  也许他们的父母兄长没有像我们爸妈一样留下那么多历史资料,可我们都是八路军新四军的后代。作为革命后代,当每个人发现自己父母兄长留下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足迹的时候,都是多么珍惜、自豪,我们姐弟兄妹也是跟着激动,甚至更加激动啊!

图片

  这是团委巫书记给我们介绍学校为同学们专门开设的“铁军国防课堂”。

图片

  从团委巫书记的尽心讲解中,从他自己搜集补充进的历史资料中,很让我们体会到他对这份红色历史的感情。不仅是他,也不仅是这个学校领导班子,走进这个学校的校园,你就能感到红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图片

  这是学校领导同志也来到了铁军广场,给我们介绍情况,交流用铁军精神经验育人的体会。

图片

  【庄严的铁军广场】

  我们刚结束参观,正巧碰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他们都是正北楼红色讲解员的志愿服务者。交谈起来,他们个个熟知抗大精神,还当场给我们演唱了《新四军军歌》,让我们感动且欣慰。

图片

图片

  听巫书记介绍,学习抗大精神,传承抗大精神,争做新时代的“至正”好少年——是学校对同学们提出的口号。

  “至正”,可不是一般的“正”,而是最高程度的“正”。在当下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下,真是难得呀!

图片

  【这是我们在正北楼前和可爱的同学们一起合影】

  盐城初级中学前身为盐城中学初中部,最早建校于1927年,2000年开始独立办学。上世纪60年代初,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在一次会议上称赞:“在苏北地区办得最好的中学是盐城中学”。盐城初中秉承盐城中学“大气、团结、坚韧、守正”的精神,大力弘扬“正”文化,以“修正德、成正才”为校训,塑造“正道致远”的校风、“正己达人”的教风和“养正创新”的学风,目标是打造“和正”教师队伍和“至正”好少年。正是为了这个“至正”目标,学校依托抗大五分校旧址,充分挖掘抗大精神内涵,通过新生铁军军训、小铁军志愿服务队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和传承抗大精神,将红色种子播进孩子们的心田,在他们心中生根、萌芽、绽放,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图片

  临走,老弟在正北楼签字簿上留言,代表作为抗大五分校学员后代的我们,给孩子们写下了殷切寄语……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