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诗中的井冈山情结
朱德元帅一生情系井冈山,多次赋诗回顾光荣的井冈山斗争史,歌颂伟大的井冈山精神。新中国成立之后,朱德专门吟咏井冈山并发表的诗作达16首。
1957年8月1日,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朱德在《人民日报》发表了诗五首,其中包括《井冈山会师》。1961年7月1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40周年,朱德在《人民日报》发表了诗十三首,其中包括《红军会师井冈山》。1962年3月,朱德重上井冈山,看到革命老区翻天覆地的变化,诗情勃发,连续创作了《再上井冈山》《龙市大会师》《答陈奇涵同志〈咏兰〉》《井冈山(六首)》《由井冈山赴吉安途中所见(四首)》等诗,并为井冈山挥毫题字“天下第一山”。1976年元旦,《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于1965年写的两首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鸟儿问答》,90岁高龄、身患重病的朱德“吟、读再三,欣然不寐。吟咏有感,草成二首”。朱德的《喜读主席词二首》发表于《诗刊》1976年二月号,其第一首是吟咏井冈山的百字长诗。此外,朱德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五周年》等诗作中,回顾和概括了红军在井冈山创建、成长的历程。朱德诗词渗透着历史真实感和现实生命力,堪称人民军队的“诗史”,而井冈山情结是这部“诗史”的重要篇章。
“革命雄师会井冈”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军抵达井冈山龙市,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宣告中国工农革命军(后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成立。从此,“朱毛红军”威震四海、名闻天下。随着三打永新,屡歼白军,井冈山根据地迎来了全盛时期。朱德和毛泽东一起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多次“进剿”“会剿”。在七溪岭一战中,朱德亲临前线,身先士卒,手提“花机关”,大战望月亭,军帽上被打了两个窟窿还浑然不知。为打破敌人经济封锁,朱德率领红军战士挑粮上山,井冈山至今流传着“朱德挑粮上坳”的歌谣和《朱德的扁担》的故事。
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为朱德的诗词创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鲜活素材。井冈山会师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朱德写井冈山会师的诗作就有四首。诗作既有“革命雄师会井冈,集中力量更坚强”“红军会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的磅礴气概,又有“红军领导提高后,五破围攻固战场”“领导有方经百炼,人民专政靠兵权”对正确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更有“非军指挥党,惟党指挥军”“纪律严明时,群众自亲切”等对“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根本原则的形象表达。
“风雷兴未艾,快马再加鞭”的戎马生涯,锻造了朱德诗词的军旅风格。如《喜读主席词二首》,诗人豪情奔涌,充分表现了“几度危难急,赖之转为安”的赤胆忠心,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全诗写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处于低潮的历史背景下,渲染出“千流归大海,奔腾卷巨澜”的意象,展现了革命力量冲破重重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罗霄大旗举,红透半边天”,显示出革命武装的勇猛力量;“布下星星火,南北东西燃”,表达了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尤其是压轴句“全党团结紧,险峰敢登攀”,呼应了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展现出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革命意志。全诗读起来,英气勃勃,光彩照人。
“革命摇篮井冈山”
朱德一生纯朴、平实、谦虚、宽厚,他的伟大在于平实,他的平实体现了伟大。朱德的诗作,简洁硬朗,不事雕琢,少用典故,浑厚自然,质朴感人。如同他朴实的生活那样,仿佛可以从他的诗作中,体会到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感受到井冈山泥土的芬芳,呼吸到挑粮小道新鲜甘甜的空气。
以组诗《井冈山(六首)》为例,全诗纯用白描,不用华丽辞藻装饰,但形象鲜明,豪华落尽见真淳。组诗每首均以“革命摇篮井冈山”为首联,从六个角度对井冈山进行了全景式描绘。第一首以“道路”为主题,以今天“车道新通到顶巅”与“昔年小道今犹在”进行鲜明对比,感慨红军行路之难,蕴意井冈山道路的艰辛探索与终获成功;第二首以“星火”为主题,赞颂燎原的星星之火,让群众翻身做了主人,让革命的声音传播向世界;第三首以“政权”为主题,赞颂湘赣边界建立的工农民主专政政权,得到群众如同罗霄山脉层峦高耸的群峰一样的拥护拱卫;第四首以“崎峰”为主题,描绘红军在游击战中穿山越岭、攀爬崎岖险径,一派“深林密茂人不见,隔岭遥闻流水潺”的场景;第五首以“天关”为主题,感慨当年形同天险的井冈山五大哨口,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已开通了公路,成了平坦的车道;第六首以“领袖”为主题,赞颂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井冈山根据地“足兵足食政权立,设险凭群挫敌顽”,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朱德善古风,放情长言。由于古风不像律诗那样讲究对仗、平仄和韵律,显得比较自由奔放。如《由井冈山赴吉安途中所见(四首)》,既有“旧友今不在,只访袁夫人”“军长伍中豪,在此地牺牲”等哀悼袁文才、伍中豪等革命烈士的诗句,又有“红缨枪不见,老少乐安康”“桃花红似旧,万物早回春”等描写新中国百姓安居乐业、足慰烈士在天之灵的诗句。组诗一气呵成,真情流露,语浅意深,含蓄隽永。
“井冈山上产幽兰”
朱德诗作,多用直叙其事、直抒胸臆的写法,语意明畅,题意显豁。有的诗稍事点染,又境界全出。朱德一生酷爱兰花,写下了许多咏兰诗。他在1962年元旦写的咏兰诗,“春来紫气出东方,万物滋生齐发光”,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写得形象生动,富于韵味。
1962年3月重上井冈山,朱德沿着崎岖的山路,拄着拐杖,冒雨徒步来到记忆中兰花盛多的兰花坪,采挖了许多植株健壮、花叶繁茂的兰花,还现场与井冈山垦殖场的职工们亲切交谈,聊起兰花的习性和栽培方法。
回到住处,随行的陈奇涵上将写了一首《咏兰》诗送给朱德:“祖香隐长在深幽,清沁吐芳自风流。三三幸会逢知遇,淑人君子美胜收。”朱德读罢,心潮起伏,挥笔写下《答陈奇涵同志〈咏兰〉》:“井冈山上产幽兰,乔木林中共草蟠。漫道林深知遇少,寻芳万里几回看。”这首诗赞颂了坚贞美好、清香扑鼻的井冈兰。兰花因品质高洁清雅,被视为“花中君子”,兰花的芬芳被尊为“王者之香”,自古被德高者所称道。所谓花格人品,总是交相辉映。朱德爱兰,他走到哪里,都要携兰、访兰,就像他片刻也离不开人民群众一样。这些朱德亲手采集的井冈兰,被井冈山人民精心制作的竹编花篮和箩筐装着,带着家乡的泥土和雨露,跟随朱德去了北京。朱德又把亲手浇灌、培植的井冈兰,分赠给国内外的朋友,让井冈兰香飘四海。
【原载于《学习时报》2023年04月28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