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有“另类”英雄?假的!
一提到湘西的历史,很多人首先想到土匪。
1980年代,《湘西剿匪记》和《乌龙山剿匪记》的热映,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印象。
近几年,“湘西土匪”还跟抗美援朝扯上了关系。有一些文章称,曾有上万名“湘西土匪”作为没有军籍的“随军劳改犯”前往朝鲜战场,去完成“自我救赎”,其中绝大多数人长眠在异国的土地上,侥幸生还者后半生也备受歧视,凄苦终老。
事实果真如此吗?
文| 殷杰
编辑|谢芳 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匪”之由来
“湘西”,广义上指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怀化、娄底、邵阳在内的整个湖南省西部地区;狭义的“湘西”特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这一带多崇山峻岭、山高林密,交通极为不便,再加上土地贫瘠、物产不丰,造就了世代杂居于此的各民族吃苦耐劳、彪悍的性格,遇上灾年,他们善于抱团取暖。
早在明清时期,湘西就形成了各种土著武装、半武装团体林立的局面,社会形态异常复杂。其中,既有百姓自发组织起来对抗官府的抗捐抗税武装、地主恶霸用于维护自身利益的团练,也有以村寨为单位、以血亲为纽带组织起来专与邻村邻寨争夺生存资源的宗族团体,以及各种“会道门”组织。
当然,也有不少人为求生存铤而走险,落草为匪。
【注:“会道门”产生于15世纪的明代正德年间,是一种具有准宗教性质的、封建迷信色彩很浓的秘密结社组织,因多以教、会、道、门取名而被简称为“会道门”。】
土匪们祸害乡里。图源:电影《湘西剿匪记》
以上各色武装、半武装团体中,只有真正的职业股匪是全脱产的,其他团体无事时各人分散生产,有事时再猬集一处,大部分团体组织并不严密,彼此界限亦非泾渭分明。
在一定条件下,各团体的性质常发生摇摆和角色转换,很多湘西山民都曾从属于某个甚至几个团体。于是,在“不服王化”尽皆为“匪”的认知下,“湘西无人不匪”的说辞流传一时。再加上《湘西杂记》等文艺作品的渲染,人们对湘西“妇人多会放蛊,男子特别欢喜杀人”的印象愈加深刻。
实际上,湘西的职业股匪大多要遵守一定的“行规”,否则难以生存。心理特别变态、手段异常残忍的,仅限于少数匪首。“匪众”大多为贫困山民出身,他们或自愿、或被迫追随匪首。
从明清到民国,地方当局没少组织“剿匪”。但一则当地民风悍勇,土著武装团体善用地形与官兵周旋,二则官兵也明白“鸟尽弓藏”的道理,所以每每无功而返,甚至“越剿越多”“兵匪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