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忠武:从中国近代前夕乾隆晚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带来的世界近代的时代信息谈起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梁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孟子见梁惠王》“
“我们阿姆斯特丹人扬帆远航……利润指引我们跨海越洋。为了爱财之心,我们走遍世界上所有的海港”
1656年阿姆斯特丹市政厅落成的《颂歌》
荷兰“莎士比亚”的伟大诗人冯德尔Joost Vanden Vondel(1587-1679)作
目录
上篇
一、序言:投石问路
远方客人,为利而来
西方的近代,中国的近代前夕
近代化机遇擦肩而过
二、使团之行暗藏玄机
————————
序言:投石问路
1、远方客人,为利而来
1792年,距今230年前,英王乔治三世派遣了一个精心谋划多年、由马戛尔尼勋爵全权大使(Earl George Macartney, 1737-1806)率领的庞大、豪华、威武的访华使团,专程来华访问,因此英国举国对之充满了期待。此行,堪称当时欧洲外交界空前的壮举,所以引起举世瞩目,也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这个历史事件当然也成为中西方史学界的一个热门论题。例如2021年5月,台湾的“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就举办了一次《启蒙、商业、帝国、文明与殖民—从马戛尔尼出使中国讲起》的学术讨论会,以探讨18世纪末英国使团的中国之行、反映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程度。
众所周知,使团名义上是打着祝贺乾隆八十华诞的旗号、堂而皇之地来的,但乾隆的80岁大寿,早已过去两年,现在已经是82岁了(中国岁83)。乾隆很快在英国的国书上发现,“原来他们不是来贺寿的?”,远客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受命专程来华商谈英商在中国做生意的事。但既然客人自己说是专程来为他祝寿的,乾隆面子上不好不领情,也就顺其所愿,热情款待;但里子上,当然多留了戒备之心。
实际上,使团此行主要是为了在东方这个“遍地是黄金”的中华农耕大帝国,为英国工业化的商品,打开庞大市场的大门;并受命顺道访问中国周边各国,例如日本、安南、朝鲜、马尼拉,以利开拓在华的商机。简言之,此行就是为利而来。
这个使命也意在向世人宣告,大英帝国从此不再是一个地区性的强国,而是一个与东方陆上霸主并肩、甚至超而上之的全球性的海洋强国。此行还暗藏着一个雄心勃勃的长远规划,就是在为今后数十年甚至在更长远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在中国谋求商业利益而铺平道路。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