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金靴:毛主席是如何面对美国的


  1

  上世纪60年代末,尼克松入主白宫后针对“苏强美弱”的国际局势,开始扭转杜鲁门时期设定的“遏制战略”,想要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开展“均势外交”,以增强美国对付苏联修正主义帝国的力量。

  随着调整亚洲政策、特别是苦于深陷越战泥沼(国内反战情绪也压灭不住),美国方面多次作出寻求“与中共改善关系”的姿态,包括主动建立了通过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与中国互传口信的外交渠道。

  进入70年代,毛泽东主席从调整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外交战略需要出发,高瞻远瞩地通过请美国作家斯诺传话、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等方式,发出愿与美方接触、同意美国方面来华会谈、争取打开中美关系僵持局面的信息。

  五十年前的今天,举世瞩目的尼克松访华就此促成。

  回望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时,曾留下了一个经典的画面:我们在机场不为所动得横挂了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标语,用以欢迎“帝国主义世界的领袖”。

  其实早在半年前的1971年7月9日,担负美国总统使命的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一行六人,在章文晋司长等人的陪同下降落于北京南苑机场时,就遭遇过“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标语的欢迎。

  基辛格当时看到标语并听到陪同译员的翻译后,还一度感到很愤怒。

  这些,他必然是在回国后向尼克松作了汇报的。

  但是一年后,尼克松仍旧愿意顶着我们中国对他美帝的“另类欢迎”,毅然决然地来到北京向毛主席取取经、讨讨课。

  事实上,就在尼克松访华那年,1972年的下半年中央军委就指示军政大学在原政治学院举办学习班,用三个月世间专学列宁的帝国主义论——目的很明确:中美关系正常化,也不能忘记帝国主义本质。

  邀请、获言之“同意”尼克松访华,包括中美关系的破冰,实质不过是同美帝国主义势力继续斗争的新形式罢了。

  这就是毛主席所坚持的唯物辩证法。

  纵向比对80年代之后兴起的“惊诧友邦论”、“中美夫妻论”、“无限和平论”等,我们可以肉眼可见地析出真理:

  投降主义,并不能换来生存空间。

  出击主义,也并不会丧失生存空间

  2

  1972年来华之前,尼克松本人最担心的是毛主席这个自斯大林同志逝世后早已凭借抗美援朝战争、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珍宝岛战争成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领袖的伟人,不愿意接见自己。

  谁都知道毛主席的脾气与眼界,如果是一位美国农民或美国工人,毛主席定会欣然交谈;但作为美帝政治门阀旗下的一员政客,纵使总统之名,毛主席也并不一定会“感冒”。

查看余下8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27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27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