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甘雨胡同的安逸
前一阵子,有点儿莫名其妙。说的是在热热闹闹地王府井大街北边,天主教堂底下,有个甘雨胡同,把口有个小饭铺,专卖驴肉火烧。不知道因为什么,好几年都平平淡淡的,前些时候突然就火起来了。哎呀那个‘火’啊!真是羡慕死谁!那阵式,挨肩擦背,摩肩接踵,插插挤挤,人群一疙瘩一堆的。再看那要买驴肉火烧的人,眼睛里都是满满的兴奋和期待……
有不少人,买着了以后,就站在胡同里开吃,几个人,迎着风,一边吃一边聊,没有一点儿仪式感,一点儿不安逸。不等走到胡同口外边,驴肉火烧就吃没了,咂摸着嘴,翻过来又想去排队。小视频的制作者,真有本事,弄得挺远的人,提起甘雨胡同的驴肉火烧,也多有知晓,赶上休息日,全是那句话;跑一趟甘雨,排几个驴肉火烧去。夸张的是,竟然还真有大老远坐车过来,赶早领号站位置的。
你说,不就是一个驴肉火烧嘛,你是没有吃过还是没有听说过?至于吗,就排上那么长的队?三口两口吞下去,急着莽荒,赶紧往单位或者学校跑,迟到了要罚钱的。稍微用眼睛一扫就知道,什么学生老太太,搬砖推沙子的,公司白领,大学里教书的,全跑那排队去了。真怀疑是有组织有预谋的起哄,其码也是一种发泄吧,想弄成个群体事件还是咋地?什么打卡地,我也不懂,不就是吃吗?
要说起吃,在这皇城里,见过大世面的,有得是。可以被赞为美食家的,那也是扯了去了。八大楼八大春八大居八大屉八大盘八大碗八大锅八大桶就不说了,只说这甘雨胡同里,吃尽天下美食的就不是一个两个。美食家在家里,吃什么美食了,没有见过,但关于吃的传闻,以及那时生活的安逸和有趣,过去倒是听过不少,也亲身经历了一些。
甘雨胡同是个老胡同了。全长539米,宽10米,明朝胡同内有元极观、天主堂。胡同干净,笔直,整齐。过去民风很好。退休回到甘雨胡同,仔细观察,现在已经被拆得面目全非,四通八达,不复胡同的样子。随之而去的,还有那令人回味的胡同里的安逸和恬适:葡萄架,大鱼盆,遮阳棚,石榴树,枣树,老人的躺椅,童稚的推车,饭菜的香味;白天买卖人的吆喝声,晚饭后,路灯下,扑克牌,象棋的博弈,街坊四邻的闲聊,一阵一阵的笑声,都没了。
胡同中间的84号甄家,吃饭讲究是名声在外,哪怕是窝头棒子面粥,在桌上也要摆出点儿艺术性。窝头一上桌,绝不能少于五个,放在盘子里,不能一个挨一个,拿着得方便;棒子面粥有几个人吃,就盛几碗,勺子放在碗里有角度;咸菜有白萝卜,青萝卜,雪里蕻,苤蓝皮,切得粗细统一,码放得整整齐齐,单放在四个稍大的碟子里,要在桌子正中,摆得横平竖直,间距一致,笑称不怕别人拿尺子去量,还天天如此。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