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可爱的小英雄——评电影《闪闪的红星》

2024-12-24 483 0
作者: 红日东升 来源: 青年运动的方向

  本文发表于《人民日报》1974年10月22日第2版,作者是方锷。

  红星,象征着党的光辉的红星,闪闪发光。红星由去参加长征的父亲珍重地交到孩子手心;红星紧贴在孩子胸口,伴随主人公经过了一个艰苦斗争的历程;红星终于在迎接红军胜利归来的春天,戴到孩子军帽上。孩子笑了,笑得那样幸福;观众也笑了,笑得那样激动。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闪闪的红星》塑造的小英雄潘冬子,使我们感到多么亲切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一无例外地都是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关系中,特定的阶级和路线斗争的形势中度过的;但是,他们所处的位置并不相同:有的属于这个阵营,有的属于那个阵营,有的暂时动摇于两者之间。

  自从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以来,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残酷压迫的我国亿万劳动人民,就有着大致相同的命运,也有着大致相同的童年。

  生长在社会主义阳光下的广大青少年,也永远不会忘记父辈曾经有过的命运和童年。这就是潘冬子的形象之所以使我们(包括青少年和中老年)都感到如此亲切的原因。

  诚然,文艺作品的特点是通过个别反映一般,通过特殊表现普遍。小冬子是一个典型。他学习、战斗在一个典型环境之中。苍翠欲滴的山峦,亭亭挺立的竹桥,隆隆作响的水轮舂米房,这是特点分明的江南风物。

  在一片欢腾的锣鼓声中,披着彩球、写着“柳溪乡工农民主政府”几个大字的标牌,被挂到一只桃形的大铁钉上。不久,同在这只铁钉上,却在风雨飘摇中出现了一块写着“柳溪乡靖卫团”字样的木片。又是在群众的欢呼声中,“靖卫团”的木片被摔成两半,小冬子用穿着草鞋的双脚跺着、跺着。

  这些前后贯连的镜头,说明这是中国革命中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一个特定时期,即光明与黑暗两个中国命运激烈搏斗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父亲跟着毛主席率领的红军为了北上抗日进行长征,母亲为着保护群众在烈火中英勇牺牲,则是小冬子特殊的个人身世。所有这一切历史和社会关系的综和,构成了任何别个无法替代、唯有小冬子独具的典型。

  毛主席说:“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所以它是共性。“然而这种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

  对文艺创作来说,单从普遍的、共性的某些概念出发去创造人物,往往事与愿违。只有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长期深入到火热的群众斗争中去,掌握大量的原始材料,经过概括和提炼,深刻地揭示带有本质意义的典型,才能形象地、生动地反映普遍的、共性的要求。

查看余下8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