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高山》是如何过审的?
目前,在新电影中争议最大的恐怕当属《我本是高山》了,这个本来是作为2023年最后一个黄金档期,贺岁档的影片正面临一个亏本的现状。
有消息透露:截止11月26号22点,《我本是高山》单日票房下降到951万,上映才第3天日票房就跌破了千万,目前该电影累计票房为5300万,购票网站对电影的票房前景极为悲观,甚至预测最终票房不会超过1亿。
有人预测:《我本是高山》不算宣发,制作成本在7000万左右,如果电影最终票房真正无法破亿,按照片方拿36%的票房分成计算,电影亏损在4000万左右,如果加上宣发成本,这个数字会更高。
打开网络在百度上搜 一下,《我本是高山》一边倒的铺天盖地地吐槽和批评之声。
而且批评此电影的文章和视频大部分却是年轻人,真是让我无比欣慰!
对这部电影的批评,不仅仅批评此部电影严重地脱离现实,比如将本来是父亲酗酒改成母亲酗酒,有些农村出来的网友说,连饭都吃不饱,衣服都舍不得买的母亲,有几个有钱酗酒?这是荒谬的改编。
还有电影中将山村女孩子不上学的原因却说成是贪玩去网吧、逛街、当太妹等。稍微了解农村的人都知道,农村女孩不上学的原因主要是当地农村存在的“重男轻女”的思想造成的。
更严重的是篡改了张老师这个原型,张老师之所以能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根本原因,是自己的信仰,是共产党员的信仰,是对党的承诺。
记录片中有这个感动千万人的镜头,17个老师中有9个受不了山区的艰苦而辞职走了,张老师在整理档案资料时发现,剩下的8个人中有6个是党员,这让张老师一下子有了底气,张老师问这6名党员:“我们怎么办?”
他们说“你说怎么办?”
张老师说,我们重新宣誓吧。
他们在墙上画了一幅党旗,他们还没有宣誓完,他们都哭了。
这就是共产党员的信仰,正是这种信仰的力量在支撑她和她的同事们献身山区党的教育事业。
共产党的信仰,这也正是感动全国人民的关键点。
但是,资方和编导演认为这样“高大上”的形象太虚,不现实,观众不会相信。
于是,他们去共产党化、去信仰化,他们不相信共产党员的信仰,为了票房,他们竟然在电影中将支撑张老师一生献给山区教育的事业的原因和动力说成是为了完成丈夫的心愿,他们硬是将共产党人信仰的力量拍成了一部低级的爱情片。
当受到人们的批评时,他们还为自己辩解,标榜什么他们是描写“人性的光辉”,于是将“人类的最质朴,最深沉的一种爱的情感”硬套在张桂梅老师的身上,他们自以为这样适合市场经济,能感动观众,能赚一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