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乡镇初中如何实现"有教无类"
按理来说,学校就是实施教育的地方,对每个学生有规训、教化的责任。不遵守规范、违反学校和班级纪律的学生,与校外人打架、斗殴的学生,不懂礼貌、偷鸡摸狗的学生,不爱学习、调皮捣蛋的学生,都应该在学校得到教育、获得培养,成为遵守规范、有自律精神、勤奋好学的学生。但是在县域中小学教育实践中,这些学生会被老师、学校视为"不可教者",而与"可教者"进行分班、调座位等区分管理。
一、"有教无类"是基础教育管理的神话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管理部门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秉持"有教无类"的原则,对学龄学生"应收尽收",不能将学生排除在义务教育大门之外。在精准扶贫阶段,控辍保学政策执行最为严格,给县域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带来了较高的管理压力和成本。脱贫攻结束后,该政策有所松动,学校对少数难管、管不好的学生有了一些自主管理空间。
从调查来看,"有教无类"在县域基础教育中从来就是一个神话。童楠楠博士在江西老家县城一个新建初中以实习名义开展了3个月的调查,深度介入了一个初三班级的管理。她跟我讲了一个很典型的被"开除"学生的案例:15岁某初三男生在县城某初中做寄宿生,是家里的独子,家在距县城14千米的乡镇上,父母经营小超市,年收入10万元。该生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初二转入学校体育特长班(学费一年1万多元),但体育天赋一般,后被劝回普通班。自觉"不是读书的料",其理想是毕业后当游戏主播赚钱。他感觉上课是煎熬,一天到晚听不懂只能发呆。由于学校管理严格,他很难在课堂上开小差、玩手机,于是经常以打扫卫生、上厕所为由偷跑去体育场打球,是年级有名的"问题学生"。
班主任多次就他逃课问题"叫家长",其已经有过几次短期休学在家的经历,但屡教不改。他在一次被班主任发现带香烟来学校后,家长也被折腾得不胜其烦,干脆和学校签订协议不来上课,保留学籍混个毕业证。休学在家后,他一天到晚玩游戏,在家长削减了零花钱作为惩罚的情况下,他开始利用他的游戏技术赚钱,招募了几个技术不错的游戏好友带"老板"多排上星,当代练,在游戏群、闲鱼平台招揽生意。当代练一周多赚了300元,现在在苦练技术,准备接更多单、赚更多钱。
二、区分管理才是学校管理的不二法则
按理来说,学校就是实施教育的地方,对每个学生有规训、教化的责任。不遵守规范、违反学校、班级纪律的学生,与外校人打架、斗殴的学生,不懂礼貌、偷鸡摸狗的学生,不爱学习、调皮捣蛋的学生,都应该在学校得到教育、获得培养,成为遵守规范、有自律精神、勤奋好学的学生。但事实上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