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农村校园欺凌是怎么发生的?
家庭隔代抚育中的"不过问"逻辑导致家庭教育主体无法扮演相应的角色,农村交往中的"不得罪"逻辑带来了社会主体在小孩成长教育中的缺位,而学校官僚行政中的"不出事"逻辑则使得学校在一定程度上退出对学生的成长教育。三者角色的缺位共同构成当前农村校园欺凌现象发生和增多的结构性因素。
一、农村校园欺凌的特殊性与普遍性
农村校园欺凌应该受到关注,因为农村校园有其独特性:农村是乡土熟人社会,教师和学生一般为本乡本土人;农村校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属于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在外打工,祖辈成为他们的主要看护人;农村学校在学校管理和教学质量上相对比较落后,教师除教学任务外,还要负责农村家务和农务;农村校园是开放式的,欺凌现象既可以发生在广阔而隐蔽的校外,校外辍学人员亦可进入校园实施欺凌;农村学生有自己的村落、宗亲成员,欺凌者和被欺凌者都可以将同村同族的学生乃至成年人引入欺凌事件中;等等。这些因素都影响农村校园欺凌较城市校园欺凌在形式、频度、强度上都会有差别。从调查来看,农村校园欺凌的发生率正快速增长,很多欺凌者与校外青少年混混勾连在一起,使校园欺凌带有团伙化特征。二、家庭教育中"不过问"的隔代抚育逻辑
家庭是中小学生的"初级群体",具有社会化、情感及社会控制的功能。社会控制的功能即为教化的功能,是指家庭为其成员提供基本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但是,在广大中西部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有一部分孩子随父母进入城市,但更多的孩子还是继续留在农村,跟随自己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由"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组成的留守家庭,是形式和功能都残缺的家庭,它使家庭成员间缺少经常性的面对面的交往,也使得代际的情感联系难以维系,更重要的是留守家庭在社会控制的功能上无能为力,因而难以在中小学生的成长中扮演教化角色。留守家庭社会控制和教化功能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在隔代抚育中,祖代对孙辈成长教育的"不过问"逻辑,从而导致家庭教育主体缺位。家庭教育主体缺位则是农村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第一位的因素。"不过问"逻辑,是指祖代(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作为隔代抚育的主体扮演的是"慈祖"的形象,在孙辈成长过程中对孙辈的任何行为都放任自流,不做是非对错等规范性的要求和如何行为等原则性、操作性的指导;相反,对于孙辈对自己提出的任何事项和要求都不问缘由地予以满足;祖代与孙辈之间缺乏实质性的话语交流和情感沟通。祖代只注重满足孙辈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而不注重情感、道德、规范、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对孙辈在成长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与"过错",往往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不过问"乃至回避的态度,从而使得孙辈的言行过失在家庭中得不到及时矫正,并可能在祖代的"纵容"下不断放大。祖代对孙辈的"不过问"逻辑主要表现为"溺爱"和"不闻不问"两个方面。溺爱就是祖代对孙辈百依百顺,什么都依着孙辈,满足孙辈的生理需求,孙辈要什么就给什么、买什么(吃的、喝的、玩的、穿的等),对孙辈的要求从来不会拒绝。祖辈生怕孙辈吃得不好、穿得不好、玩得不好,还生怕孙辈受了委屈、吃了苦、遭了罪,尤其是生怕孙辈吃的、玩的、用的比其他小孩差。祖代会在各个方面极力创造条件给予孙辈以满足,在各方面予以无微不至的关爱。当然,更舍不得打骂,即便是温和的教育也生怕孙辈受到伤害。"惯着""顺着""依着""宠着"和"捧着"是祖代照顾孙辈最主要的行为策略。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