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上的一个人民公社
可能大家听说过河北省晋州市周家庄是我国现存的“最后一个人民公社”。
其实,在雪域高原也保留着一个人民公社。
这个人民公社,叫嘎措人民公社,他位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双湖县,辖区面积2.74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900米。
嘎措人民公社成立于1976年,目前共有123户,578人,分布在两个行政村。1982年,西藏推行包产到户改革,而70%的社员反对包产到户,这样嘎措就成为全自治区唯一保持人民公社体制不变的乡。
这一人民公社制度经过升级、改造,曾经的嘎措乡人民公社,现在是嘎措乡牧民经济合作组织,仍然保持着集体经济组织的性质。
据新华网拉萨9月6日消息:记工分,分口粮,统一分配收入等,这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流行的镜头,对中国其他地方来说,早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但在西藏那曲地区双湖县嘎措乡,这些不是历史,而是现实。
位于西藏藏北深处的嘎措乡平均海拔4900米,地广人稀,自然灾害频繁,生活和生产条件十分艰苦,通过全乡群众投票选择,这里一直实行以村为单位的集体经营模式。
走进嘎措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藏式安居房以及学校、卫生所、太阳能光伏电站和小型活动广场。在雪山、湖水映衬下,这些现代化建筑与高耸的电信铁塔交相呼应,蔚为壮观,加上在湖边觅食的藏羚羊,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完美画卷。
今年73岁的嘎措乡原党支部书记白玛向记者介绍:嘎措乡之所以未搞家庭承包经营,是服从村民的意愿。1983年西藏掀起了落实家庭承包责任制高潮,嘎措乡的村民们认为本乡搞不搞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果大家投票决定到底怎么搞,最终70%的票数支持继续坚持集体经营方式。
目前,嘎措乡实行的是生产经营按需分工、以岗评分、按质和量标准记分的按劳分配体制。全乡将村里的青壮年男女分成2人至5人一个小组,分别安排在牧场轮牧。在责任期,他们放牧牛羊的好坏、数量的多少都有严格标准,直接影响年底分配时的收入。
为避免吃“大锅饭”,乡里制定了有关集体生产经营的若干条款,仅工分制细则一项就多达240多个条目。另外,上了年纪的妇女们可以选择织布、打酥油挣工分;身体不好的老人有专人照顾,同时也能领到适当的工分补助,孩子们在外就学也有相应的补助。
嘎措乡一村村委会主任普琼说:“我们这里实行集体经济30年了,一切都很好。每年年底我们聚在一起把工分算出来,按此把奶渣、肉、现金等分给每个人。工分多的家庭可以分到现金5万元。”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