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根:他们涌入城市,我却回归田园
最近二十年,随着中国城镇化集约化的脚步加快,师资、生源、设备等资源不断向城市倾斜流动,越来越多的在乡下工作的老师喜气洋洋地调入了城区。其中有走黑道、投机取巧钻进去的,也有走白道、凭硬本事考上的,还有走阳关大道、不费吹灰之力鱼跃龙门的,比如凭父母三十年农村教龄获得直接进城的资格。这是国家对知识分子家庭格外关照的优惠政策,而工农兵即使为农村或边疆服务四十年五十年一辈子,也不能为子女争取一个进城升迁指标。因此说穿了,此阳关道就是一条不白不黑的灰道。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哪个胸怀大志者不想往城市、大城市或留洋发展?哪个满怀激情的人不向往外面世界的精彩纷呈、五光十色和红灯绿酒?很多熟人都纷纷进城,而我待在这个偏远山区初中学校一干就是三十年,现在仍无拔脚离开之意,犹如钉子户一样岿然不动。中等师范时代一个女同学打听到我的近况,感到匪夷所思:“天哪,我的老同学!你怎么还赖在乡下?想当年你读书时,龙腾虎跃才华横溢琴棋文球,好歹也是个全校知名人物。怎么到现在——你看看我,一无所有一无所长,不是照样进城了吗?"听她这么一责备,我也为自己几十年不长进而脸红,感到愧对老同学、拖了大家的后腿。但是这种感觉像流星般一闪而过,我很快就心平气静、坦然自若了。没什么可遗憾与后悔的,因为我从未朝这方面努力过。即使我偶尔曾有过此念,也是青年时期的懵懂无知和心血来潮,已经很久远很久远了。不论白道或黑道,我都没有亲自尝试过一次。至于类似灰道的阳关道更是没门,我是农民之子,不是公务员、教师、工程师等干部或知识分子的后代,没有这个福气无条件进城。
当然,上面都不是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是我的三感:感性、感觉和感情。直白地说,我特别喜欢乡下,这其中有几点原因。第一,我生性好静,不喜欢繁华热闹,更不喜欢迁来移去奔波流动、改变生活环境和工作场所。我生长于农村,因此就愿意呆在这个住久习惯了的老地方。虽然我也知道“树移死、人移活"的千古遗训,但无法改变自己的性格和生活习惯。我喜欢独自呆在安静之处,看书写字、孜孜不倦,为此我在节假期几乎不外出旅游,除了徒步畅览故乡附近的山水。第二,我热爱家乡山村一带优美神奇的自然风光。连绵起伏的群山秀峰、层峦叠嶂让我心旷神怡,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一望无垠的原始森林让我心潮澎湃,清澈见底的小溪、波光粼粼的天然湖、鬼斧神工的水库及渠坝、蜿蜒曲折的乐安江等江南水乡美景让我欢天喜地,碧绿或金黄的田野、庄稼和欢蹦乱跳的牛队羊群让我驻足凝眸,鸟语花香、泉响虫鸣、蓝天白云红日青草让我流连忘返……在城里,一切自然景观都是狭小拘促或肮脏的:山和树就像盆景,人工湖就像洗脚盆,河流就像臭水沟。看不见庄稼田野和牛羊,难见蓝天白云灿烂阳光。第三,我喜欢乡下的社会氛围。这里生活宁静、工作从容、节奏舒缓、乡风淳厚,农民纯朴善良勤劳热情友爱,四邻八舍亲友间等人际关系和谐、单纯融洽、亲密互助。我喜欢乡下的村民和邻居,我更喜欢群山环绕、绿树成荫的学校和班上天真可爱、纯洁活泼的学生。如果叫我去城区工作,我还真舍不得离开他们。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