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与科学家的三段对话
时间:9月11日下午 活动:科学家座谈会
“对冷门怎么看?”
80后的付巧妹,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现场,有人生动形容她的发言是“最年轻的科学家讲一个最古老的研究课题”。
“我的工作是围绕人类古基因组学,从事演化遗传的研究,也就是通过古DNA探究‘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习近平总书记亲切问道:“从哪里来,你们搞明白了吗?”
“在努力搞明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探究明白,需要坐得了冷板凳的坚守执着。付巧妹向总书记汇报了这些年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
“经常有人问,‘你的研究有什么用’。我曾在很难维持实验室的时候,也想过要不要去做热门研究。希望国家进一步引导不以‘有没有用’评价和发展基础研究……”
总书记听了以后深有感触:“对冷门怎么看?按一般概念,一些冷门的东西没有用。这种认识可能把一个领域的事业耽搁了。做科研事业的评估,要有长远的眼光、世界的眼光、科学的眼光。”
夯基垒石,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个问题思虑已久:“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
“我们的学科不占优势,总体经费难免青黄不接,过几年就要花很大精力找经费。”付巧妹说。
“对开展基础研究有成效的科研单位和企业,要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给予必要政策支持。”总书记娓娓道来:“不要看是什么所有制、什么体制,要创新发展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
“吸引人才的大门开得够不够大?”
这些年,一位位科技人才的回国之举,被视为中国发展磁场效应的风向标。座谈会上,人才成为焦点话题。每一位发言者都感慨万千、言辞恳切。
姚期智院士建议,打造一条完整的人才培养链,培育中国的人才造血能力。
施一公院士汇报了西湖大学的建设进展,期待那里成为尖端科技孵化器和顶尖人才培养基地。
……
习近平总书记时而插话,时而记录。他说:“我们是感同身受的!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如何吸引和培养顶尖人才?总书记思虑深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步子还要再大一点。步子大一点也是胆子大一点,引入更开放、更灵活的机制。”
外籍化学家戴伟,发言时畅谈了定居中国24年见证的“外籍人才的‘中国梦’”。
“1987年第一次来中国,我靠磁带自学汉语,和中国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