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赴地方调研 选择地点有深意
据《新闻联播》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近日离京,赴云南、贵州调研脱贫攻坚。
他提到,要“瞄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新问题”。
最关键的是就业
习近平4月20日至23日在陕西考察时强调:
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
汪洋这次去云南和贵州调研,重点内容之一就是易地扶贫搬迁。
《新闻联播》称,云南昭通市、贵州毕节市剩余贫困人口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居前列,是坚中之坚。
汪洋在调研中提到,克服疫情对贫困群众务工就业的影响是当前的突出问题。要有序组织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最大限度防止和减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回流,确保贫困群众工资性收入基本稳定。
多说几句。
今年以来,汪洋已经多次关注脱贫攻坚工作。
2月18日,各民主党派中央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汪洋出席会议并讲话。
4月13日,汪洋又在京主持召开脱贫攻坚约谈会议并讲话。而他今年首次外出调研,聚焦的也是脱贫攻坚工作。
“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规模”
在这次调研时,汪洋提到这么一句——“瞄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新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易地扶贫搬迁问题,仍是今年的一大重点。
在3月6日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到,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新的挑战,“易地扶贫搬迁配套、饮水安全工程、农村道路等项目开工不足,不能按计划推进。”
他要求,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
“全国易地扶贫搬迁960多万贫困人口,中西部地区还同步搬迁500万非贫困人口,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规模。现在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下一步的重点是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一个事实是,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针对易地扶贫搬迁,一些地方也确实出现过一些问题。
2018年10月至11月,中央巡视组对内蒙古、吉林、云南等26个地方、单位党组织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视。
后来的巡视反馈表明,不少地方在易地扶贫搬迁上存在问题,比如:
重庆“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存在偏差,产业和就业支撑不足”
陕西“执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存在搞变通现象”
国家发改委“推动落实易地扶贫搬迁、以工代赈等牵头任务不够到位”“项目资金监管不够有力,易地扶贫搬迁监管机制不够健全”
云南的问题则是“易地扶贫安置点建设和搬迁进度滞后”。
就在4月21日,内蒙古刚刚召开(全区)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存在问题整改落实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会议提到,要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各类问题6月底前整改清仓见底。要在“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上再聚焦再发力。
数据背后的具体问题
不妨再来看一组数据。
4月23日,国家发改委宣布,截至3月底,全国累计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266万余套,实现搬迁入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47万人,搬迁入住率达99%。
河北、内蒙古、吉林、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广西、贵州、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份已全面完成搬迁入住。
但搬进去之后还有后续帮扶。
毕竟,搬出“穷窝”虽然能解决暂时的住房安全,但并不意味着新环境就一定能支撑新发展。
就在最近,《新华每日电讯》发表了一篇文章。文中就提到了这么个例子:
在四川凉山昭觉县城边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有这样一对夫妻。家里原来养的牲畜在下山前都卖掉了,去年过彝族年花了5000元买了一头猪。过去生活在山上,虽然交通不便,但生活成本很低,现在葱姜蒜样样都得花钱。
庞大数据的背后,都是一个个实际的问题。
比如,一个县1000个左右的公益性岗位,几百名农民工定向输出,相比大规模的搬迁群众数量而言远远不够。再比如,还有一些地方,虽然定向输出了农民工,但3个月后就离岗了。
解决好这些问题,才算真的脱贫。
在陕西考察时,习近平说,要住得下去就要靠稳定就业,务工是主要出路。要实实在在做好就业工作,不能搞形式主义。
汪洋在这次调研时,还细化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具体任务:
要通过因地制宜建设扶贫车间、发展设施农业、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进一步拓宽搬迁户就业渠道,真正实现搬迁一户、脱贫一户。
按照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切实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保障搬迁群众就近就医、适龄子女就近入学。
通过有力有效的工作,引导搬迁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更新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逐步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
资料 | 新华社 人民网 新华每日电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