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育补贴来催生,钱从哪来?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中国全国出生人口仅为902万人,人口出生率低至6.39‰,这两个数字都创下了1949年以来的最低纪录。
2016年中国新出生人口达到了一个阶段性高点,之后7年连续快速下降,到2023年腰斩。如果看总和生育率,2023年中国也只有1.0左右,比著名的老龄化国家日本还要低,在全球范围内也可能仅高于韩国。
如此低的生育率倘若一直持续,必然会快速导致中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和少子化,进而在许多方面带来不良影响。
通过降低生育成本“催生”,可行吗?
育娲人口研究智库(简称育娲人口)在其发布的《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3版》中,给出了有些耸人听闻的观点:如果不出台实质有效的鼓励生育政策,中国人口到2050年将减少到11.7亿,到2100年更将进一步下降到4.79亿,占世界比例将从现在的17%降至4.8%,同时中国新出生人口将只占世界新出生人口的0.9%。
按此趋势,华夏民族几千年积累的人口优势,将在100年内丧失殆尽。
这种基于线性外推的预测是否合理可以暂且不论,但是中国今天确实似乎已经形成了全社会“催生”的社会氛围。
有专家建议说,应该把生育和社保挂钩,惩罚那些不生孩子的人,以此来刺激生育。这显然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思路,相当于另一个版本的计划生育,会严重限制甚至剥夺个人的选择自由和应得权利。
但是另一个角度,对生孩子的人进行奖励,即通过补贴来降低生育成本进行“催生”,是不是可行?
似乎有许多人认同这个思路。
作为业内颇有名气的“致力于人口和相关公共政策研究的公益性机构”,育娲人口在其发布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中一口气提出了9个建议:
(1)现金和税收补贴
(2)购房补贴
(3)增建托儿所
(4)提供男女平等的育产假
(5)引进包括外国保姆在内的外国劳工
(6)推广灵活办公模式
(7)保障单身女性的生育权
(8)允许辅助生育技术
(9)教育改革(减少高考内卷,缩短学制)。
根据该报告的乐观估计,这9个建议倘若全部落实到位,每年可以多“催生”将近1千万人。
看上去很美,但遗憾的是,可能隐藏着不止一个陷阱。
盲目补贴,可能导致更畸形的后果
在中国,公共政策领域的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是,许多提出公共政策建议的专家,由于既不是直接的成本承担者,也不是政策一旦真的执行后可能会造成的损失的承受者,所以很少或根本不考虑钱从哪里来、会不会带来其他非意图后果等问题。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