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国明:深刻大转变是怎么完成的?一个中国老公知到美国后的醒悟
这次疫情,真是改变了很多人对中国、对西方、对世界的认知。连一个旅居美国的中国老公知,都醒悟过来,按他自己的说法,他已经从“带路党到自干五”了。
最近他根据自己对疫情中的美国之所见所闻,写《美国疫情日记》系列,分享了他的亲身观察和心路历程。
这个人叫乔木。以前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一名新闻学教授。因为读了一些精神美国人写的关于美国的书,受影响比较大,把美国当成了追逐自己梦想的净土,要去美国做一个干净的人、安稳的人,于是不顾自己的女儿才读小学五年级,打断中国的学业,一家人移民去了美国。
以前他在国内时,看中国怎么都不顺眼,连中国搞“嫦娥”工程都看不惯,对中国的评价基本就是“西部人民还在吃草”的水平。
而一些精神美国人写的关于美国的书,对他举家移民的选择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乔木:“这些年看美国的书很多,刘瑜的几本和林达的看美国系列,影响很大。” “刘瑜和林达在给你讲一个个优美、温情、民主故事的时候,有意无意忽视了美国的另一面:美国英语媒体大量报道的、作为居民感受到的不公、不义、不易。”
但去了美国之后,他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所以感叹:当“真的定居美国深入生活,而不是像游客、学生或浮光掠影的访问学者看美国,会对美国和中美两国的比较,得出不同于刘瑜、林达那样诗性和童话般的感受。”
他也发现问题所在:“问题就出在这里,中国人看美国,是由于对现实不满,渴望改进的比较参照。不是美国太美,而是一些精神美国人在选择性的向中国人描述美国。”
信公知变白痴。选择性真是误导人不浅,我们在最近的评方方系列里,多次提到选择性的问题。不过,方方是选择性的集中于中国的负面并进行夸大,所以中国在她的笔下,就是一个从体制到文化都应该质疑和否定的国家。
中国的恨国党,就是一方面要把美国写出“诗性和童话般的感受”,一方面要把中国写成好像只有问题和负面,令人绝望的感觉。对中国的丑化有多尽力,对美国的美化就有多卖力。而这种双标的选择性做法,竟然成为恨国党、精神美国人的集体自觉。
借助这次疫情中美国的实际表现,乔木教授从精神美国人给中国人准备的“美国梦”中比较彻底地醒悟过来了。
早几年在留学生群体就流传一句话,大意是:很多人在国内不爱国,去了国外,就变得爱国了。
这个现象背后的道理并不复杂:在国内,他们了解的美国是移民公司账号笔下的美国,是精神美国人写的美国,是被极致美化后的美国,是过滤了所有负面因素的美国,同时又把正面浓墨重彩渲染强调的美国。
乔木还特别强调一句:“多么痛的领悟。”
山哥评述:还好乔木先生,不怕痛,可以领悟。。。有些人死要面子,又怕痛,终身无法领悟。
乔木还特别强调一句:“多么痛的领悟。”
山哥评述:还好乔木先生,不怕痛,可以领悟。。。有些人死要面子,又怕痛,终身无法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