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评朱云来《从数据看共同富裕》


  一、文 眼

  最近读到朱云来先生的大作:《从数据看共同富裕》。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在刊发这篇文章时,很用心的概括了这篇文章的“文眼”。这个“文眼”就是朱云来先生在文中所说的:

  ——“公平也需要激励。不激励的话,所有公平都是大锅饭。”

  ——“激励又是怎么形成的?致富也好、分配也好,还得要讲一个规则,按照市场允许的规则进行分配。”

  朱云来先生在文章中给出的各种数据,其实都是在论证这个“文眼”而已。

  对于朱云来先生以及“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如此在意的“文眼”,我有不同看法,提出来向大家请教。

  二、没有公平,激励何在?

  朱先生强调,“公平也需要激励”。

  朱先生的意思是想告诉我们:激励是公平的前提。如果没有激励,那就没有公平可言。

  “没有激励,就没有公平”,这个命题我有条件地同意。

  为什么?因为对这个命题必须作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解读。

  我们不妨换一个思路,如果把朱先生“没有激励,就没有公平”的命题逆推一下,我们将会看到:没有公平,谈不上有效激励。

  所以我要问朱先生一句:“如果没有公平,又何来的激励呢?”

  比如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剥削阶级是怎么激励劳动阶级去从事生产活动的呢?

  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劳动阶级在“超经济强制”下,被迫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从事生产活动。

  对于剥削阶级而言,“超经济强制”是最顺手的激励机制。

  可是对于劳动阶级而言,“超经济强制”则没有公平可言。

  一言以蔽之,贵族和地主们酷爱的“超经济强制”必然导致“劳动异化”——除了周期性的农民起义之外,一旦“超经济强制”暂时解除,劳动者就会想方设法地“躺平”,就要争先恐后地“内卷”。用马克思的话说:

  ——“只要对劳动的肉体强制或其他强制一消失,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一样地逃避劳动。”

  不仅如此,没有公平的激励,也只能是野蛮的、动物世界的激励。

  比如在奴隶社会,奴隶主是怎么激励奴隶们去劳作的呢?靠的是奴隶主的镣铐、皮鞭和棍棒。

  即使这些镣铐、皮鞭和棍棒在奴隶社会是“拿手”的、“有效”的激励手段,那也并无“公平”可言。

  三、“不吃大锅饭”,就一定公平吗?

  朱云来先生说:“不激励的话,所有公平都是大锅饭。”

  朱先生或是想强调:只有那种“不吃大锅饭”的激励,才是真正公平的激励。

  朱先生的这个逻辑看似有理,其实不然。

  其实,有激励未必一定有公平,“不吃大锅饭”未必一定就公平。

查看余下8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27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27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