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义:领导同志,请说老百姓听懂的话好吗?
看这标题,你可能认为我在胡说,如今的官员,说话是他们的基本功,哪有不会说话的,面对话筒,你看哪一个不是侃侃而谈,头头是道。
但是,我要告诉你,如今相当多的官员,真的不会说话,不是不会说,而是不会说老百姓能听懂的话。不信,我给你举个现实的例子:
前几天,我被邀请参加一个大单位的工作动员,有幸听一位级别很不算低的省部级干部给群众讲话。面对员工提工作要求时,他说:我们要求各单位要切实做到“四学”、“五做”、“三确保”,严格履行“五重三大”工作程序,做好各级机关的顶层设计,履行好各级职责的“四个不变”,新的时期,我们要守住初心、明确信心、坚定决心。”朋友,你能听懂这位官员讲话的内容吗?当我已经犯晕的时候,他的这些云里雾里的话还没有讲完。我十分惊讶,如果我们的官员都这样讲话,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怎么才能不折不扣地贯彻到底呢?
这种现象,在我们相当一部分领导同志那里,已经成为一种顽疾。老百姓对此十分反感。比如,有那么一位县委书记,到下边给老百姓春耕春种种,对着一大批没啥文化的庄稼人,他开口闭口讲“互联网+”,张口闭口就是什么“供给侧改革”,弄得这些种地人说别耽误我们种庄稼了,我们可要插秧哩。当场愤怒抱怨:书记别整这些没用的好吗?我们可是种地吃饭的庄稼人。
很多话语,在很多官员哪儿习以为常,而老百姓听了极其反感,比如,有人动不动就是什么“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大小事都算什么工程,屁大点事跟互联网+联系。肚子里没有半点墨水,一开口就是装腔作势的“我要讲三层意思”,这些腔调和面孔,为我们熟悉,可一想就恶心,一听就犯晕。前些年,据说一个国际城市论坛在我国南方某城市召开,面对全世界的市长们,我们的市长们一上台几乎千篇一律,讲一大段在什么什么关怀下,在什么什么形势下,在什么什么指引下,我们迎来了什么什么盛大会议召开,等等,一大片让人不着边际的鸟语。一些老外市长听之如同云里雾里,向会议提要求说“中国朋友,来点干货,我们来取经啊”。说实话,这样的事,不仅都大大影响着干部形象,也影响国家形象。
这让我们想起一件军中旧事。
当年,秦基伟将军指挥上甘岭战役时,有一次跟前沿坑道的连队通电话。他拿起话筒就先表示慰问:“请转坑道坚守的同志们,军首长和军党委以及所有后方的领导很惦记你们,我代表他们向你们表示最亲切地……”秦基伟话还没说完,小电话兵在电话里大声说:“首长啊,你别再啰嗦了,捡最要紧的先说吧,先下命令吧,耽搁下去要死人的!”秦基伟立即接受意见,调整话语,直接下达了作战命令了事。多年以后,秦基伟回忆这件事还说,那个电话兵批评的对嘛,那时很多电话兵就是因为接我们这些啰嗦电话,耽误时间战士牺牲的。战场上,能一句话说完就不能两句,那是要死人的。
有外交人士曾经在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文章,批评国内有的代表团到外国招商,花了很多很多外汇,请了那么多人,可一上台不是说招商谈生意促合作,而是先说天气: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来到了风景旖旎的巴黎,巴黎人民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啊,巴黎公社……好不容易切入正题了,又是一大篇套话。同样,在国内,这样的什么秋高气爽、什么阳春三月,什么冬日融融,等等,已经成为官员们的习惯开场白。不过老百姓听惯了,已经见惯不惊了。听不进去,就打瞌睡,打瞌睡就要曝光。官员们说那些假话空话套话废话时,令听众酣然入梦的情景,已经在各种会议屡见不鲜了,可是我们见过对会上酣然入梦的人的惩罚和曝光,可谁见过对那些作催眠报告的人的处罚呢,没有吧!没有就不公平。
国家领导人在上海工作时,对这种假大空报告就很反感,曾经公开批评我们很多干部不会说话:与新群体对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大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
学会说话,说老百姓听懂的话,并不难,难的是要增加对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感情。
【文/陈先义,著名文艺评论家,解放军报文化部原主任、高级编辑,红歌会网专栏学者。(点击进入>>>红歌会网陈先义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