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碎片化的中国形变


  在我还小的时候,每到过年过节,亲戚之间便会有所往来,生活虽不富裕,“走亲戚”的程序不能少,“走亲戚”的味道很幸福,祖辈亲戚,父母辈亲戚,相互之间都要走到。

  有人认为,因为那时吃得不好,走亲戚混吃才产生幸福感。

  不是这样,亲戚,亲戚,走动才有个“”字,不相往来,亲与非亲就没有区别。

  后来,人的流动性大了,打工的打工,搬迁的搬迁,加之“新观念”的人越来越多,亲戚之间就就由“走亲戚”换成了“走过场”,有时连“过场”也免了。

  从亲戚间的走过场,已经发展到兄弟姐妹间的走过场,再又发展到父母子女间的走过场,同是一家人,可能分散在全国,可能几年见不着面,家中更夜坐,尽是远离人,长时间分隔消磨,无论何等重要的亲情都开始碎片化。偶尔想起,那是亲人,某年再聚,已近陌生。

  随着少子化和无子化的趋势迈步走来,以亲情为纽带的中国社会正在迅速碎片化,最终将走向物质高度现代化时代的亲情瓦解。

  亲情之外,同学情,朋友情,也正在急速走向碎片化。

  前些日子,有同学让我组织大家回母校搞一次聚会,我不太有积极性。为什么呢?不是怕麻烦,而是感觉今日同学已非往昔同学,年过半百的一群人,相当一部分各怀心事,价值观已严重分化,相互之间谈得来的并不多,如果再夹杂一点“成功指数”进来,那就更无趣,我不再想请大家一起过来吃个饭喝杯酒吹几句牛就走人。

  亲人,同学,朋友,时空之隔只是感情疏远的一个原因,更大原因在于彼此之间的价值观已经失去了趋同感,这个鸿沟正在吞食各种传统关系。

  对价值观的侧重性难道会碎片化感情?不全是。如果大家的价值观简单趋同,价值观更易于将人际关系简单化,反之则复杂化。亲戚亲人之间,同学朋友之间,之所以表现出情感碎片化,主要原因是价值观碎片化在先。

  尽管西方更强调价值观多元化,但在他们的国家最容易被记住且被最大多数接受的共同价值观却很简单:民主、自由和法治。

  你无法简单判断这六个字是真是假是好是坏,它们确确实实只追求这六个字,哪怕为此付出生命代价也是如此。西方国家天天搅在一起干扰世界,它们说是为了共同的价值观,你信也好,不信也罢,它们就是这么坚持着,并不因外界批评而动摇。

  真假,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模糊判断,是见仁见智的事,如果掺杂点斗争情绪,就只能各说各话。如果能放弃成见,我们必须承认,它们能统一在这六个字之下本身就是一种成功,它们愿意为这六个字确立协调性关系,体现了共同的吸引力。

查看余下7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8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8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