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心态
有一位年轻网友问我:“老孙,你能不能用一句话精准描述当前国人的心态?”
我直接告诉他没有这个能力,但我给了他一个假设:
马云发一个穿围裙在自家厨房洗碗的视频;
一大学普通教授发一个细心给老母亲洗脚的视频。
在不做任何炒作的前提下,看网友对这两个视频的自然点击量,数量上的差别对比,就是当前中国人的心态描述,它比语言准确。
喜欢点击前者的人,都知道自己从中得不到任何好处,但仍然要点,总以为洗碗水里可以看到金币。
不愿点击后者的人,都知道点了无害,但仍然没有兴趣感受这份孝道,不排除部分人会骂教授做作。
心态,既是做人的一种保持,更是社会化需要的一种表达,多数不带有自然性,生存的必需慢慢会塑造出它的真实造型。
这个假设可能有点虚,不妨看看相对比较实一点的场景——微信。
以前,我不知道微信有“步数”这个功能,后来,我夫人帮我下载了步数功能,每天散步后,我的步长便基本可以推算出来。
刚开始,别人给我点赞,我也给别人点赞,但也只坚持了一周。我这个人比较爱观察,只那么几天时间,我就能看出这里面的江湖,有些人,步数多达几万步,后面的点赞是零,有些人,就几千步,点赞数达近百人。再去考察具体人,发现区别在于“身份”。之后,我不再给任何人点赞,也不期待有人给我点赞,偶尔有人赞,我也只能在心中表达一份谢意,不会回赞。
微信的另一个场景是朋友圈,我也进行过多年地观察,早期,它是活跃的,也是快乐的,大家都把这块地盘当开心园地,或者说是私密一点的观点交流中心。后来,风的力度和方向变了,人的心态也变了,这个地方慢慢成了寒带地区,大家都躲在避风的地方偷看。
不过,有这个圈子存在,总还是有人会发文、发言、发情景,纵算量小,也有小的心态展示。
部分人,不发,不点,这很正常,尤其是不认同的内容没必要强求点赞。有些人,自己不爱发,但会点自己认同的,也正常。还有部分人,不怎么发,也不怎么点,但只要领导一发点或转发点什么,他一定要点,特别有意思地是,原创者发文,他不点,领导一转发,他却去点,他点赞的不是文章,而是在点赞领导。这些微信小江湖心态,读出味道且有心得的人应该不少,虽不重要,但可以帮助完善识人的心态。铁杆的互点者不多,有几个,你就要珍惜这几个。
如果说微信还不算真实,那不妨就把话题拉回到身边。
一般年轻人,我经常劝他们不要说自己身边的事,说多了,会无意中得罪许多人,不利于工作,不利于处理关系。不过,到了我这个年纪,已经不太在乎这个禁忌了。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