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黎平:谈谈传统奴性文化对人亡政息历史规律的影响

2024-03-07 2399 0
作者: 张黎平 来源: 昆仑策网

1.jpg

  【历史周期率研究之四】

  人的思维往往是有惯性的。春节前后,笔者陆续写了三篇关于历史周期率思考的文章,本想就此打住,但总感到,有关此方面的话题似乎还有许多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坚信,既然能形成一定的“周期率”,绝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因素,必然是众多因素促成的结果。春节闲暇,受传统节日气氛的启迪,又联想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的奴性文化对人亡政息历史规律影响。这一话题,笔者多年来不时进行着一些思考,现不妨整理如下: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涉及到绝大多数国人的民族感情。因本文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解剖性文章,并带有一定的批判性,为了不引起误会,笔者首先必须声明:自己绝没有完全否定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意,更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确实是藏宝无数,精华无穷。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能不带有过去的时代烙印和局限性,同时又作为先人的智慧结晶,涵有我们民族的根与魂的优秀品格。所以,客观认识传统文化的二重性,对传统文化既不是全盘否定,也不是全盘肯定,而是抛弃其带有时代局限性的消极成分,继承和弘扬其具有民族文化进步性的积极成分,这应该是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出发点。正因为这样,希望读者特别是专家们不要因为本文谈到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奴性文化的消极作用,就给笔者扣上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帽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

  本文主要剖析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奴性文化。要讲清这一问题,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大概念谈起。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主要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所谓正统文化。自汉武帝刘彻遵循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千多年来,儒家文化一直占据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诚然,学界有人强调:这种后来独尊的儒术,并非完全是孔子原创儒术的本意。但不管怎么说,总是打着孔老夫子旗号的,按理应该与老夫子的蓝本不差上下。尽管在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也融合了其他文化,特别是道家文化与佛家文化,但根据逻辑推理,既然打着儒家的旗号,就必定是与儒家原创文化相互补的被融合,而相排斥的却应该被抛弃。特别是佛家文化,由于其既是外来文化,又有着“出家教”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许多清规戒律是违反人性本能的,所被融合的应该较少。为此,笔者在文中所谈的中国传统文化,特指两千多年来统治中华文化、并在今天仍然被极力推崇的这种被融合后的儒家文化,且主要解剖其中的奴性倾向。

查看余下9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