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马学界要引领良好学风
一、教授的感慨
在某专家群里,谈到当下的学风,中央党校三农问题专家徐教授感慨地说:
“大致印象是,改革开放前十多年,学术期刊上冠以‘商榷’副题的论文很多,读起来很有意思。2000年以后,商榷的学术论文越来越少,基本上都是在自说自话。”
我和徐教授是同时代人,对于他的感慨,我深有同感——以至于没有经过他的认可,我就把他的感慨引用在这里了,伏请徐教授海涵。
二、前辈的学风
新中国之前的学风如何?
有人说,民国时期崇尚学术自由。
是否如此?我没研究,不知道,不妄议。
有一点我是知道的,民国时期,阅读《资本论》是要坐牢的,宣传《资本论》是要杀头的。如果今天这个《资本论》研讨会在民国时期召开,在座的诸位都得下大狱。
作为“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50后,我且有幸忝列学界,对于新中国的学风,还是有一些切身感受可以分享的。
新中国的前三十年,甚至包括改革开放时期的80年代和90年代,尊重、提倡有针对性的商榷讨论,可以说是学术界的主流风尚。
即便在前三十年政治运动的氛围中,除了个别时期某些偏激的做法外【1】,只要不逾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基本红线,学界基本上还是尊重和提倡商榷讨论的。
尤其令我敬佩的是,在那个时期,学界前辈们之间的商榷对事不对人。他们在论战中或许是对手,在事业和生活中却往往是同志和朋友。
三、今天的学风
今天的学风呢?
“基本上都是在自说自话”,徐教授的这个感慨是不是事实?在座的学界同仁比我清楚。如果有人对徐教授的这个判断存疑,我建议他去翻翻主流刊物刊登的主流文章好了。
为什么今天“商榷性论文”很少见了?个中原由,在座的各位或许见仁见智。然而有一点大家心知肚明:虽然点名道姓的商榷很少见了,但山头、码头和圈子却并不少见。
表面上看,学术界是一派和谐的盛世景象;然而“自说自话”的背后,却是主流刊物上的伪问题泛滥成灾【2】。
说到“自说自话”,且慢,学界的中青年同仁多半会有些委屈,他们说:“赵老师,不是我们回避商榷性的学术讨论,即便我们写出来了,估计也发不出来吧?”
确实如此。所以面对他们的委屈,我也只有无语。
四、马学界的传统
然而公允地讲,在马学界,尊重和提倡商榷讨论的学风,这种优良传统今天仍然延续下来了。
看看我敬佩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程恩富老师主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海派经济学》,以及丁堡骏教授主编的《当代经济研究》,其中点名道姓的有针性的商榷讨论,并不少见。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