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国企担当
【摘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产业创新的根本动力源于创造新理论、研发新技术、挖掘新要素,深化演进依靠培养新劳动、重构新组织、开发新产品;发展载体在于发展新产业、催生新模式、生成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从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在原始创新、“学习扩散、成果转化层面存在“创新迷雾”。破解“创新迷雾”要把握创新特征,以创新型企业为主体,促进科技知识对接转换和产业应用,塑造战略控制、财务承诺、组织建构等。国有企业在这一方面具备优势条件,应担当作为,建设创新型组织,搭建各类平台支持和组织产业链创新链。对于尚存的制约因素,国有企业应通过组织“瘦身”、工程师交互、监管导向等方法加以破解,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通过深入分析和正确把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发展趋势提出的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希望全国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坚定科技报国、为民造福理想,勇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锻造精品工程,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概念引起理论界、产业界高度关注,出现大量研究和解读。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发展什么样的新质生产力等问题展开,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分析新要素、新产业、劳动者素质能力等内容。这加深了对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认识,从概念、载体到路径描绘了新质生产力的未来图景,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分析相关现实难题。一些研究谈及企业主体、协同创新和国有企业的作用,以此为基础还应深入分析企业创新特别是国有企业作用的现实可行路径。鉴于此,笔者打算系统分析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创新的内在联系,阐明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存在三种“创新迷雾”。把握创新特征,运用创新型企业理论,可以发现国有企业具有创新企业社会条件的优势,应当在突破创新迷雾中勇挑重担,构建三类“科创开发平台”,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知识扩散。加快推进国有企业向创新型组织转型,要有效克服制约因素,促进国有企业转型,增进企业协同,带动全产业链转型升级,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新质生产力形成机制与“创新迷雾”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创新发展了生产力理论。科技创新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动力,要深入分析新质生产力形成机制和科技创新的现实难题,须以创新型企业为主体正视“创新迷雾”,从根本上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