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需要什么样的文学艺术作品
新中国建立后的最初十七年,我们的文学艺术发展得非常快,特别是反映革命战争年代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时间,反映时代巨大变化与风貌的作品,是非常受到欢迎的。这些作品都是遵循了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遵循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宗旨,因此很多作品都成为新中国的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经典。
在改革开放之后,也出现过一些反映改革开放时代,以及这个时代所折射出的主旋律的作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还有柯云路的《新星》等。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在九十年代之后,我们的很多文学艺术作品似乎对与时代发生着紧密关系的事件,或者这个时代所反映出的巨大变革,都没有了什么太大的兴趣。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文学艺术的创作方面情况有些好转,但在总体上依然不能让人民群众满意。
我们现在很多文学艺术作品,涉及不少方面,也涉及很多历史时期,但就是与现实的时代、与这个时代的实际情况很少有太多的关联。当然,有不少作品都有当前时代的背景,但都没有能够直接描述其中的主旋律,没有与当下人民群众最关注的时代生活产生什么关系。这令人非常失望。
从某种角度上说,当年的所谓“伤痕文学”确实与当时的时代是有着很大关联的。但那些作品关注的只是伤痕,而不是时代。而且那些作品也只是通过伤痕对时代进行某种抱怨和指责。那一类作品不会让人们看到时代中能给人们带来的希望。或许有人会指责说,当年就是那样的情况,人家反映的都是真实的,这要人家给你们带来什么希望?情况并不是这个样子。任何时代都要前进,任何时代都在变化,不可能停止在任何一个阶段。任何时代不仅是过去历史的产物,也是人们未来生活的起点。人民的生活本身就需要希望,要不然,没有希望的生活只能给人们以绝望。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任何困难、任何问题、甚至任何灾难,只要不是人类的完全毁灭,都完全可能从中孕育着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前进的动力。这个道理要明白起来应该不太复杂吧?
然而,那些当年从伤痕文学扬名立腕的作家们,他们现在大都身居文学艺术界的高位。然而,他们似乎依然还停留在当年那个时期。不知道他们是无力走出来呢,还是根本就不想走出来。今天有些优秀的作品都是遵循着文艺来自生活,来自人民的观念,真正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深入到火热的生活当中去。那些创作者从人民群众当中,从现实生活当中汲取大量的养分,成长了他们自身,也丰富了他们的作品。只是这样的作品今天看起来实在太少了。
事实上,多数作品,包括莫言的,就是中国一些主宰者要搞的时代的需要。这其中,有一些是让官、资、精英主宰而逼后随势而滚的作为,有的是他们共同而谋后冲锋的喇叭吹鼓手。
事实上,多数作品,包括莫言的,就是中国一些主宰者要搞的时代的需要。这其中,有一些是让官、资、精英主宰而逼后随势而滚的作为,有的是他们共同而谋后冲锋的喇叭吹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