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萍:新中国工业化的原则性构想与初期实践

2025-01-10 395 0
作者: 袁萍 来源: 昆仑策研究院

图片

  【摘要】新中国成立前夕,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工业化建设这一核心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原则性构想,其基本内容是: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基础上;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社会主义工业国;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些工业化构想既区别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主张,也不同于苏联对新中国工业化的期待,直接影响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彰显出新中国工业化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

  当前,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对新中国工业化的研究,学界普遍从长时段、整体性的视角出发,高度肯定新中国前30年所取得的工业化成就,尤其是建立起了独立且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然而,这些研究对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独立自主发展工业之主体性自觉论证仍不够充分。鉴于此,本文拟深入剖析新中国工业化的原则性构想和初期实践,以期能够清晰、透彻地展现党和政府在工业化进程中所秉持的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

  一、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基础上

  在落后的中国如何实现工业化?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主张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基础上,“那就是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造成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先决条件”。

  一方面,这是对近代中国工业化梦想破灭的深刻省思。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与全球扩张,中国传统经济逐步瓦解,使这个历史上曾创造出辉煌农耕文明的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国际帝国主义与国内封建专制主义相互勾结造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之泥犁地狱。在此背景下,众多有识之士怀着救亡图存和国富民强的愿望踏上寻求向工业文明转型的道路。然而,从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到康有为提出“定为工国”,再到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将工业化置于“建国方略”的核心位置,这些尝试均未成功实现其既定目标。究其原因,是没有使旧中国从整体上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羁绊,没有从根本上消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正如毛泽东所总结的:“就整个来说,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因此,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基础上。

查看余下9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