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拍一部忠实的纪录片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吧
袁隆平先生的不幸离世这几天引发了举国哀悼,笔者女儿班里的少先队活动也要求家长给孩子观看关于袁隆平的纪录片,希望借此机会教育孩子要珍惜粮食,重视农业,以袁隆平为榜样,长大后报效祖国。
这个出发点是非常好的,但家长群里很多家长就犯愁了——哪里去找一部权威的纪录片讲袁隆平院士的事迹?
笔者连夜翻看了好几部纪录片,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两部:
一部是美国西方石油公司1981年来中国与中方联合拍摄的纪录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花园里——中国杂交水稻的故事》(解说词及解说都是中方提供的)
另一部是2015年央视科教频道《人物》栏目制作的纪录片《为时代而歌:袁隆平》
两部纪录片有一个共同之处——把袁隆平先生研究杂交水稻的出发点全都描述成个人一腔热血的纯自发行为,然后在研究过程处处受到阻挠;《中国杂交水稻的故事》这部纪录片更加过分,说袁隆平先生是在“浩劫终于结束”以后才能安心地开始搞研究。
这样的表述是完全违背历史事实的。
最基本的首先是时间线问题:
1964年7月5日,袁隆平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得到国家科委高度重视,并于同年5月发函,指示湖南省科委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动;
1967年6月,由袁隆平、李必湖、尹华奇组成的黔阳地区农校(安江农校改名)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正式成立;
1970年夏,袁隆平带领科研小组李必湖、尹华奇来到海南岛崖县南江农场进行三季水稻实验条件良好的海南,进行研究试验;
1971年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杂交稻研究协作组,袁隆平调省农业科学院杂交稻研究协作组工作;
1973年,协作组通过测交找到了恢复系,攻克了“三系”配套难关,10月,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稗”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经配套;
1975年,袁隆平攻克了“制种关”,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全国有19个省、市、自治区先后组成科研协作组,开展群众科学实验,成功地育成了杂交水稻。
也就是说,1975年我国的杂交水稻已经研制成功,并于当年试种植5550多亩,1976年推广到208.8万亩,1977年更是扩大到3150万亩。
试问,一项“处处受到阻挠、时时受到破坏”的科学研究是怎么取得成功的?这样讲述历史,逻辑上说得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