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事业发展的隐忧
神州十二号顺利升空,三位航天员将入驻空间站,这在我国航天发展史上还是头一次,值得庆贺。
中国的航天事业从一穷二白起步,到如今的辉煌和繁荣,离不开几代航天人的拼搏,更离不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
航天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毛时代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须进行最科学的管理,将好钢用在刀刃上,才能多快好省的发展起来。那就必须得坚持集中统一的领导和科学的分工合作,将人力物力等做最合理的调度,最大化地发挥其作用。如果各自为战,相互竞争,那很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功败垂成。
可以说,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社会主义体制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但是,这样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正在遭受瓦解,这不能不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隐忧。
本人并不在航天系统工作,但本科专业是航天类的,所以对航天也略知一二。几年前我们到某航天院所实习,了解到一些情况。其中最令人担忧的就是计划体制瓦解,变成了各自为战,甚至恶性竞争。
1999年,航天系统分割为两大集团,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该院也一分为二,一部分部分归属航天科工集团,另一部分归属航天科技集团。他们都是研究火箭发动机的,某一分部还是当年另一分部援建的,本来同属一家单位,互助合作其乐融融。但分划之后,二者成了竞争关系,技术相互保密,为了客户的订单争得你死我活。
为什么要相互竞争呢,因为客户想要性价比更高的产品,而企业很大程度上也要依赖产品出售生存。卖得货多了,企业自然挣得多,员工福利也好。
所以二者由互助合作的兄弟伙伴关系变成了竞争对手关系,和整个体制的变化有很大关系。原来的计划体制变成了市场体制,科研院所之间变成了相互竞争的关系,而客户和乙方(科研院所)一定程度上也由合作关系变成了竞争关系。
不光不同的集团下面的院所相互竞争,就是同一研究院下面的不同研究所也在相互竞争。该院旗下有不同的研究所,有的负责研发,有的负责生产。但是搞着搞着,科研的也搞起了生产,生产的也玩起了研发。大概率是因为各个研究所在一定程度上也要自负盈亏。
两种体制各有千秋,计划体制容易集中力量办大事,但如果组织不力或由于其他的原因,则会出现人们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中国有一段时间,流传过“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就是人们在计划体制逐步瓦解时的反映。但毛泽东时代“两弹一星”的成功也雄辩地证明了计划体制的高效。可以说,计划道路如果走好了,可以创造出惊人的奇迹。
现在的市场体制主要和利益挂钩,也就是物质刺激,搞好了就有饭吃。所以为了订单、为了利润各个院所乃至各个团队都需要相互竞争,每个企业都有自留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刺激人们的积极性。但市场体制的弊病也随之而来,那就是无序发展,资源浪费,恶性竞争。
比如说根据客户要求,要研制一款新型的发动机,除了基础设计,还得做大量的试车实验获取数据。这样的试车实验花费不菲,但不同的竞争对手都得重复实验,而不是做一次实验然后共享数据。这就会造成资源、人力和时间的浪费。
(大山深处的火箭发动机试车,看这架势,应该挺烧钱的)
如今市场体制还在继续发展,民营航天也发展了起来。这必然会从原有的国企带走大量的人员和技术,同时加强技术壁垒。这大概就是市场化出现的问题通过进一步市场化来解决吧,因为重走计划体制的道路明显不可能了。大大小小的山头已经形成,要铲平必然得伤筋动骨。
这样的措施有优势,也有不足。它能否最大程度克服其弊端,再创“两弹一星”的辉煌呢?我们拭目以待。
红色卫士
2021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