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关系解析
以人类发展历史看,生产关系涉及到人与物、人与人两面。
一、人与物 占有的权力和范围,即所有制问题。
二、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 源于人类发展过程的分工。该前提是生产工具的支配权力,生产对象的占有关系。
也就是说生产关系是反映了活动的人之间关系,本质是分工。所有制是生产活动的前提,也预定了生产活动的分配结果。分工和所有制是一个问题的两种反映角度,二者相互关联。所有制起源于分工,对物的支配权来源于对人的支配权。
而占有物和支配人的统治阶级,其思维意识程度关系到分工、生产关系的及时和延后。另一个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物质与思维博弈,对分工的认可程度。总起来说,占有物质,享有支配人权力的统治阶级占上风。文明社会里,劳动者创造了社会存继的物质,而秩序和伦理却不是他们制定的。只有劳动者成为自觉、自为的阶级,历史才能由他们创造。
目前网上争论的是,所有制和分工是合并关系,还是各自独立?
私有制自从精神劳动与物质劳动脱节,文明社会建立就开始了。在不同的阶段,分工形式不同。中国周朝末期---先秦,奴隶制和自耕农的封建体制共存。生产力处于同一水平,诸侯国弱者采用先进的分工方式,如魏国、秦国。而诸侯强国齐、楚,自然条件好,反而保守采取落后的分工,奴隶体制。生产力是改变生产关系的基础,前提条件。而此时能否改变,先于别的诸侯国改变,则在于统治阶级的自我意识。
原始社会里,自然界不属于个人,也不属于特定团体,而是执行森林法则,那个氏族团体力量强大,它就占领那个区域。时间与空间随着该团体与其它团体的力量博弈变化。人与物的占有关系,一直延续到今日。
人与人的关系,随着人的发展而变化。明显界限是文明社会的建立,然后是社会主义文明的建立。这两次变化,是人发展的两个里程碑。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会反过来映照人与人的关系,是人的物质活动能力和思维能力两个飞跃。人对自然物的占有关系,随人的物质创造力变化,进而形成思维与活动对象关系。文明社会是人类幼稚阶段的第一个成果,社会主义是人类进入青年期的另一个成果。共产主义是人类进入成熟期的标志。
物质活动能力---劳动创造力会促进人的思维能力,这是第一个里程碑的作用。思维能力能促进人的物质创造力,这是第二里程碑的标志。原始社会,思维作用缓慢,以十万年为单位。没有文字编年,马克思只能用生产工具标志这个变化。后马克思主义者,用生产工具表达生产力变化,这不是问题。偏颇产生于屏蔽了思维意识的作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二者看上去有直接的关系,这只是人类思维的错觉。以人类发展结果看待问题,即用结果作为前提,发展过程的逻辑来推理,肯定内洽。但这种方式属于思维的荒谬,省事的赖皮招数,实用主义属于该类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