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人口是社会的负担
人口究竟是为社会积累了财富,还是给社会增加了负担?对于这个问题,人们至今还在争论。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人在思想上、行为上,甚至在一些政策的制订过程中,确实将人口当成了社会的负担。
为了说明人口是社会的负担,有人将社会财富比作一块“蛋糕”:你看,蛋糕就那么大,十个人来分,正好够吃。倘若来了一百个人呢?蛋糕自然就不够分。人口即负担,如同此理。
近些年来,经济学家们发明了许多新奇的理论,“冰棍”论、“蛋糕”论、“靓女先嫁”论,如此等等。不得不说,这些理论在老百姓群体中颇具迷惑性。
“蛋糕”论不止一个版本,以“蛋糕”论喻指“人口即负担”的观点,算是其中之一。这理论咋听起来,如同僧多粥少、狼多肉少一样,似乎有些道理,但深究起来,却经不住推敲。
蛋糕不是先天就有的,即使是石油矿产这些天然的资源,在人类出现以前,或者说在人类有能力开采之前,都不能称其为资源。要吃蛋糕,先得做蛋糕。蛋糕的量能够做到多大,与参与蛋糕制作的人数有关。参与制作的人数越多,做出来蛋糕的量自然就越大。
蛋糕做成了,如何分配?当然只有参与蛋糕制作的人,才有资格分享。正如树上已经成熟了的桃子,该由谁来摘?当然是那些栽过树、浇过水、施过肥、喷过农药,付出过劳动的果农来摘。十个人做成的蛋糕,怎么可以被一百个人来分享呢?
以蛋糕分配的实例,来说明人口是社会的负担,是不严谨的。
如果将时间往前追溯,“人口即负担”其实不算什么新观点。
早在新中国建立前夕,美国人艾奇逊就发表过一篇白皮书。他说:中国人口多,土地不堪重负,民众吃饭的问题难以解决,成了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这是典型的人口即负担的观点。
蒋介石在退守台湾前曾经这样讲过:我将四亿五千万大陆人口吃饭的包袱扔给了毛泽东。和艾奇逊一样,蒋介石也将人口看成是社会的负担。
针对这类的观点,毛主席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的文章中,给予了有力回击。中国的革命(在艾奇逊等人的眼里是动荡)是由于人口太多引发的吗?世界上发生了那么多次革命,都是因为人口太多引发的吗?当然不是。毛主席指出:压迫、剥削以及不平等的社会分配制度,才是引发社会革命的根源。
比艾奇逊更早提出这类观点的人,是英国的马尔萨斯。1798年,马尔萨斯写过一本《人口论》,其主要观点是:人口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生活资源按算数级数增长,生活资源的增加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于是导致社会的贫穷、饥荒和战争。这种论点和“人口即负担”一样,唱的是相同的调。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