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的策略:必须把中国拉下水!
还有谁不知道美国不希望乌克兰停火吗?这场冲突对美国太重要,武器与石油出口是现实利益,拯救“民主的屁股”是精神食粮,天下大乱,形势大好。
法兰西斯·福山说俄罗斯将在乌克兰彻底失败——恭喜普京,你会赢得彻底。米尔斯海默说这场冲突是西方的错——哀悼米氏,你会被持续围剿。
随着许多利益相关的国家努力促进停火,乌克兰情势渐趋明朗,美国则显得焦虑,尤其在波兰揭穿北约的国王新衣后,“你上!不,你上!”这互踢皮球的场景必将写入历史,没有人敢转交战机给乌克兰,包含反俄先锋立陶宛,吭都不敢吭一声。
这样的焦虑,促使华盛顿当即展开一波新的促战策略攻势——抵消“升级反感”(escalation aversion)。此策略的主线是,肃清凸显西方分歧的信息,炮制北约参战假象;延伸策略是,卯足全力拉中国下水。
抵消“升级反感”之“我有参战”
升级反感意指“惧怕事件升级的情绪”,例如惧怕核威胁升级,惧怕与俄罗斯直接冲突的情势升级,惧怕石油禁令的制裁升级等等。美国一些战略专家认为这种情绪保证了普京的胜利,以及“西方团结”的昙花一现,因此提出了如下抵消策略:
a.将北约国家派系化,积极整合东欧与西欧意见,并凸显北约的单一角色,防止分裂。
b.为西方信息做统一管理,并凸显北约的单一角色,确保舆论能整齐划一地将战争责任推卸给普京。具体的做法例如,捐赠弹药与物资给乌克兰的项目与国家应予以保密,避免普京针对性抛出反制策略,分化西方。
c.将人们的注意力从战机这种高端攻击性武器,转移到中低端的防卫性武器,以避免北约给予外界一种胆怯的形象。
d.在战场广为设置欧洲安全观察员,协助疏散难民的人道走廊,以凸显俄军“不人道的侵略”与战争的残酷,让北约占据道德高地,从而抵消人们的“升级反感”。
以上策略几乎立即性地,透过立陶宛总统的最新谈话昭告天下。瑙塞达除了大力表扬北约在这场危机的努力之外,还强调“继续通过不直接军事对抗的一切手段支持乌克兰的斗争”,甚至毫不羞赧地说“乌克兰人民虽势将遭受更多痛苦,但唯有如此才能迫使俄军撤出,才能防止整个地区进一步的动荡”,“必须联合美国成立一个新的联盟以支持乌克兰”。
这波“反华”,立陶宛冲得很猛,图为总统瑙塞达,来源人民视觉
非常听话,立陶宛正在为美国实现北约派系化,整合反俄的东欧国家,裹挟西欧,确保全欧都能团结在北约旗帜下。
策略若成功,像波兰这样的“外交突袭”会被内部约束,信息会单一化,“战争”定义会被扩大,让人产生北约也有参战的幻觉。
一切都为了延长冲突局面,延续“民主香火”,延伸西方战线。
抵消“升级反感”之“拉中国下水”
拉中国下水,本来就是美国剧本里的固定章节,关键之处在于确保制裁效力能让美国兵不血刃地一箭双雕,同时威慑中俄,扩大打击面。因此,现在大家关心两个问题:制裁俄罗斯的成效如何,以及对中国的威慑成效如何。
关于制裁俄罗斯的成效,谈论者众,虽看法分歧颇大,但最终都指向“中国助俄抵消制裁”的破口,因此美国的制裁大棒已然转向中国。
制裁,有四种目的:1.预防性威慑。2.逼对手退却。3.促发对方内部政变。4.长期消耗对手。前3项对俄罗斯显然不起作用,最后一项的关键在于中国的态度,如此便不难理解美国为何盯着中国了。
美国有一种看法认为,类似对俄罗斯的制裁,对中国不起作用。有鉴于目前的制裁属“经济战”,其论点强调,类比中俄的经济结构,西方不敢彻底制裁俄罗斯的能源,已然预示了西方无法以类似手段制裁中国。
因为中国在经济层面上的许多领域,都像俄罗斯能源一样,是全球经济的敏感神经。以中美经济关系为例,如农业、纺织、微电子、基础制造、制药和金融等等领域,都互相依存,制裁中国等于制裁美国。同样的类比法,也适用于欧洲与亚洲。
换言之,对中国下重手(包含金融制裁在内)的后果,全世界都承受不起,而解决之道,唯有经济脱钩。
事实上,美国尝试与中国脱钩,已经进行数年,也算一种广义的制裁,而成效如何,众所皆知,除了对美国形成了长期“隐忧”外,还增强了中国对制裁的适应力。
作为被制裁经验最丰富的国家,俄罗斯深知风险不在他处,只在西方,因此国策东移势在必行,也势必加速。考虑到俄罗斯也有傲人的科技实力与不可小觑的经济潜力,西方的排挤只会促发中俄在科技经贸上合作的动力,让制裁适得其反。
西方好不容易聚集的反俄能量,美国当然希望顺势也转移到“反华”上头,因此中国必须是“共犯”,一起斗臭,成本减半,就算不敢制裁中国,也能捞点好处。
拜登政府之所以想拉中国下水,还有另一个重要推力,就是共和党已将台湾问题视为今年中期选举与2024年大选的主要议题,因此民主党必须对中国展现更强硬的姿态,两党相互比拼下,台湾问题必然是未来几年的华府焦点。
抵消“升级反感”之“与台湾站一起”
3月初,除了蓬佩奥窜访台湾地区,共和党国会议员也频频就台湾问题出招,如麦考尔(Michael McCaul)主张提供台湾反舰导弹“以向北京发出威慑信息”,布莱克本(Marsha Blackburn)主张制裁解放军空军的材料与设备供应商,沙利文(Dan Sullivan)提出“与台湾站一起法案”(S.T.A.N.D. With Taiwan Act),另外三个参议员(Rick Scott、Kevin Cremer、John Kennedy)提出“通过金融制裁阻止对台湾的侵略法案”(Taiwan Invasion Prevention Act)。
共和党议员抨击拜登在乌克兰冲突前未能以制裁手段吓阻俄罗斯,因此大举提议“现在”就该以升高军购及制裁方式威慑北京。
3月14日在罗马举行的中美高峰会,主要就是乌克兰问题外溢到台湾问题的双边磋商,简言之,美国安事务助理沙利文就是踩着台湾问题与中方代表谈乌克兰问题的,国会的几项与军购、金融制裁相关的法案,都成了沙利文放在口袋里的弹药。
中方敦促美方不要在危险的道路上愈走愈远,但拜登政府盯着俄乌冲突的诸多好处,以及共和党的背刺,在台湾问题上恐难把持得住,除非他们的工具箱里还有别的工具,例如美商务部长恫吓中国半导体业者,不得违背美国对俄的出口管制,否则一并制裁。但这种工具,能用的早就用了。
无论拜登将如何处理台湾问题,至少在11月选前,聚光灯离不开台湾,这是美国将乌克兰问题升级,并将中国拉下水的最佳诱饵,效果再差都能引诱舆论转移焦点,将乌克兰问题外溢,持续炒作东方帝国野心,从而抵消“升级反感”。
最后,小聊一下被围剿的米尔斯海默,至于民主啦啦队福山的看法,不值一驳。
抵消“升级反感”之“取消米尔斯海默”
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权力逻辑,是自由派不愿面对的现实,这个现实否认基于理念的国际关系,如价值观外交这种脆弱联盟。因此,长年遭到自由派围剿并不奇怪。
然而,现实终归是现实,“升级反感”其实就是现实考量,美国与北约就是不敢与俄罗斯直接冲突,无论道德理念多么完备。自由派并没有足够的证据反驳米尔斯海默,他们或许认为错不在他的理论,而在于他将理论公诸于众。
俄罗斯外交部在2月28日于推特推文支持米尔斯海默的观点(《为什么乌克兰危机是西方的错》,2014),引发了自由派的怒火,沉浸于“取消文化”的芝加哥大学生,群起要求检查米尔斯海默的工资单里是否有来自俄国的款项。
自由派指控米尔斯海默的理论遭到敌人利用,在猎巫逻辑下,可谓罪证确凿。
然而,整个西方都在避免事态升级,都非常尊重现实,证明米尔斯海默只是说了大实话。而这种“升级反感”抵消了福山式的自由派亢奋,有碍西方团结,因此战略专家在促战需求下,提出了抵消策略。
本文所述的抵消策略,可清楚地察觉自由派反对现实派最有效的武器,就是指控米尔斯海默混淆了决策者对美国(或西方)利益的理解。
是,北约不能参战,但可以给予人们参战的幻觉,以维持战斗意志,这才是西方利益。反观现实派,在大国权力逻辑的恫吓下,诱发的只有“升级反感”情绪,只会让人屈服于权力与恐惧,而这不是西方利益。
抛开自由派高举的价值不谈,我也曾说过米尔斯海默只是在兜售其理论,其现实主义在许多时候并不现实,如“连俄制中”这种主张就是不现实的。其论证的主要毛病,就是只从美国角度搜集片面的利益结构,对其他结构,避而不谈。
批评米尔斯海默理论最简单的切入点就是,若一切都得服膺大国权力逻辑,那就不需要联合国了。
中国在乌克兰危机的立场,就是联合国在国家主权上的立场,这个组织存在的意义,主要就是平衡大小国家的权力。诚然,联合国法条有大量模糊空间,以致在仲裁上成效不彰,美国也时常不甩联合国而自行其是,但这个国际组织仍有其标杆与制衡作用,不甩它也是一种政治风险,并且,联合国也是促进多极化世界的重要场合,不能以现实主义否定其存在的重要性。
当然也可以将联合国视为大国角力场所,但毕竟,在这里小国也是一票,有拉拢的价值,没有这组织,小国可能连一票都没有。
因此,当我们群嘲福山的自由派空想时,也要谨惕米尔斯海默的现实主义形同否定了小国的生存权利,也否定了人类平衡现实权力结构的正面企图。
“你上!不,你上!”波兰非常现实主义地戳破美国的自由主义伪善,但站在俄乌两国人民的立场,我们期待能开出一条和平路径,让人们远离战乱,而不是在现实主义里被牺牲。
“升级反感”情绪是正确的,期待更多国家愿意为和平局中协调,说“我来!好,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