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淄博烧烤背后是失落阶级的漫长季节
淄博烧烤火了,而且火了整整一个漫长的春季。
这本来没什么还“黑”的,然而精英们却看不下去了。一会儿是财新大谈城市营销的“隐忧”,一会儿是新华要给淄博“泼冷水”。
淄博烧烤能继续火下去固然好,就算只能火这一时又如何呢?
好歹实实在在地吸引了一波客流量,让本土的服务业商贩解了燃眉之急。所谓“今朝有酒今朝醉”、“有花堪折直须折”,反正现在各地的日子都不好过。
精英们也别“眼红”,更别装高明,在批评淄博的时候,你倒是给一个具体可执行的系统方案啊,别扯像财新网那样扯什么“依托人口红利和土地资本,搞城市化和工业化双驱动”,也别像新华网那样劝别人“要流量变留量,网红变长红”,这样的高调唱了多少年了,好使的话别的地方不早就使了?也不至于现在到处都为“增长”、“就业”、“债务”发愁。
淄博烧烤之所以能火起来,“秘诀”很简单,那就是“价格公道、童叟无欺”。这本来是市场经济一直自我标榜的最基本的原则,在真实的市场经济社会却成了一个稀缺的事物,让老实的淄博人“一枝独秀”,讽刺不?
淄博烧烤火起来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重新定义了什么是“文明城市”,你把底层老百姓的营生砍了,让城市表面上光鲜亮丽,就是“文明”了?有人情味、有烟火气的文明才是真正的文明!
“创城”的标准会不会因此修改不知道,反正很多地方开始效仿淄博了,又恢复起了“地摊”;辽宁锦州效仿得更是直接,把全市烧烤从业人员集中到一起,搞了个“烧烤誓师大会”。
这样的现象正应了那句老话:“第一次是正剧,第二次是闹剧……”
虽然锦州烧烤早在十多年前就“申遗”了,但想着跟淄博一样,靠烧烤火一把,就很难了,假如所有的城市都搞“烧烤扶植”,想吃烧烤的人就近吃就行了,又何必出远门呢?
“地摊经济”各地又不是没搞过,三年前才搞过一轮,最后留下满地鸡毛。大家都出来摆摊,最后谁来买单呢?
所以,没必要去“黑”淄博烧烤,但更没必要把淄博烧烤吹上天,纷纷效仿。
说到底,淄博不惜通过城市营销去“提振”烧烤业,也只是为了解决就业的无奈之举。
笔者的一位新疆同学,他的父母就是援疆知青,父亲老家就在山东淄博。当年他父亲的很多知青战友返回了老家,而他父亲却留在了新疆。那些回去的知青,有些没找到工作,就把新疆的烧烤手艺带回了淄博,但大概是淄博烧烤的一个重要起源。
不过,淄博烧烤业的繁荣却是发生在90年代中后期之后。国企改制、大下岗、砸烂铁饭碗,逼着百万淄博老工人下岗失业了。工人阶级想要继续生存下去,只能去干“力工”、摆摊、从事服务业,很多人干起了餐饮,尤其是门槛很低的烧烤。今天淄博的烧烤从业人员,恐怕相当一部分有下岗工人家庭背景。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