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云辉:站在历史转折点谈解决社会就业的根本出路
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就不会带来就业岗位的相应增加和就业稳定性的相应提高。为了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目标,必须回答一个问题:未来解决社会充分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哪里?
为此,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应该是未来解决社会充分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不在哪里”?唯有这样,我们的政策才能避免走在错误的道路上,甚至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已经不再是流行于新闻媒体和报刊杂志上的所谓的“工业化”,也不再是所谓的“城市化”。对于一个拥有14亿人口、近8亿农民的大国,企图照搬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模式,显然是不可能的。即使把全世界的生产线都搬到中国,把全世界的能源和原材料都运到中国,把全世界的商品销售市场都给了中国,也难以实现近8亿农民逐步转变为产业工人。更何况面对国内的环境约束、土地约束、能源约束、产能过剩约束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约束,未来国内工业化和城市化所能够创造的就业空间已经十分有限。
假如“城市化”可以持续,那么可以期待农村农民大部分转变为城市蓝领,城市蓝领大部分转变为高端服务业白领和金领,可以继续近乎疯狂地把城市近郊的良田变为别墅或四合院,把远郊的沃土变为迪斯尼乐园。遗憾的是,写字楼的电脑键盘上敲打不出粮食和面包。如果企图脱离资源、环境和市场的约束而无所顾忌地盲目动用财政投入、信用投入和外资投入来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从而导致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进一步失衡,那么城市最终将在动荡甚至动乱中重新长草而变成乡村甚至墓地。
今天郊区的墓地正在变成城市,明天繁华的都市也许将再次变成草地。在人类发展史上,已经完成了多次墓地与城市的轮回。现在,我们正站在历史轮回的转折点上。我们需要站在历史转折点上重新审视西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趋势及其后果,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寻求我国城市居民和乡村百姓的就业与生活的根本性解决方案。
任何问题出现的同时就已经包含了解决的方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始终努力推进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并最终走到资源、土地和市场之容量的极限。当几千万农民工被挤出城市和工业园,当几百万大学生毕业生游荡于家庭和校园,这至少说明其余的5亿多农村常驻人口不可能通过所谓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来实现充分就业,未来能够占据主流地位的就业方向不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不可能把7亿多农民户籍的人口大部分转变为城市居民。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并把这一现实当作制定政策的常识。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