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杰:身心家国天下权重之辨
中国特色政治文明有“外儒内法”或“儒表发露”之说,孟子赋予人心之“下学上达”的“知性”、“知天”等功能后又认为,人心能“有诸内而形诸外”而实现“心-气-形”一体,这就能与娼妓供奉的管仲式早期法家互补了。
《孟子·尽心上》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只要尽量地扩充人生来就有的善心就能认识人的仁义礼智道德本性,而一旦认识了自己的本性,就是认识了天的本性;保存善心,修养自己的品性,所以能事于上天。即通过心性修养,提升人格境界,达到与天道合一的境界。孟子还提出由内而外的横向扩充之道。《孟子·公孙丑上》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四心”是人的道德的开端,也是道德的根本。由内而外,由四端扩充至家国天下。如果不能扩充,发扬光大,连在家侍奉父母都做不到;如果能扩充,发扬光大即可治国平天下。孟子提出了养心寡欲的功夫论与善养“浩然之气”的修养方法。他主张性善论,认为人人有与生俱来的善性,但人生在世,受各种物欲引诱,本来的善性在一天天变恶,这就是“失其本心”,也就是“放其良心”。孟子教人把失去的仁义之心找回来:“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人丢失了鸡狗等家畜会着急地找回来,但丢失了良心则往往不知道去找回来。学问之道只不过是寻找良心,树立本心罢了。把良心找回来怎么办?要时时“操存”,就是执持心志,好好守护,使心始终处于神清气定,时刻符合仁义道德的状态。在“操存”的基础上还要“养心”,“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强调修心养性最主要的就是清心寡欲,不要有太多的欲望。他还提出善养“浩然之气”的修养方法,“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人通过正确的方式培养它,不损害它而获得的非常浩大、非常刚强,充满天地之间的精神之气,它与义与道配合,人一旦做于心有愧的事,这种气就会消散。以浩然正气为基础,就能养成大丈夫人格,“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大丈夫人格的养成必须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炼,“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的心性修养还体现为践形。践形就是内在的德性充实显露于外,通过人身体形貌、言谈举止呈现出来。君子的本性,是仁、义、礼、智植根于本心,再由内而外,表现在仪表上是清与朗润并在面色、肩背,与四肢具体体现出来,用不着说,别人也能感受得到。践形就是通过道德实践使肉体生命放射出精神光辉。孟子外王之学的逻辑是以仁为基础,横向上由内向外、由人向物推衍。他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主张要从亲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推向仁爱百姓,再推向爱惜万物。《孟子·滕文公上》提出五伦之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就是教人们懂得父慈子孝的亲情、君礼臣忠的道义、男女有别的挚爱、兄友弟恭的伦序、朋友之间的忠信,这包含了人类社会主要人伦关系及其行为准则。五伦中父子、夫妇、兄弟属于家庭伦理,君臣属于政治伦理,朋友属于社会伦理。孟子的治国平天下之道就是其仁政学说,具体内容有制民之产、实行井田制、使民以时、省刑罚、薄税敛、民贵君轻、与民同乐、庠序之教、通功易事、百业俱兴,等等。如“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为政者发展经济,给百姓基本的生活资料,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他主张从仁政出发,平治天下,实现王道理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尧舜之道就是先王之道,具体措施就是行仁政,直至能平治天下而实现王道理想。“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被问及“天下恶乎定”时孟子答:“定于一。”“孰能一之?”“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当时人民痛苦于战争,流离失所,性命难保,孟子提出要使天下安定,就要统一天下,只有有仁心、行仁政者才能做到。他认为:“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夏、商、周三代君王取得天下是因为有仁心、行仁政,后世失去天下是由于无仁心、不行仁政。可见,有仁心,行仁政,是平天下的根本。《孟子·离娄上》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天下、国、家、身一体观,二是天下、国、家、身本末观。天下、国、家、身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但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修身为齐家之本,齐家为治国之本,治国为平天下之本。这种家国天下一体观与本末观,就是后来中国人“家国情怀”的源头。“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精神追求与人文信仰,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有机组成部分,近三千来如同一条纽带将每个人的成长与家国天下紧密相连,个人的生活、家庭的幸福、国家的前途、人类的未来,都同频共振,构成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这种命运共同体理念,今天仍然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依然要靠炎黄子孙传承与发展。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