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明:莫言们的反道德教唆
莫言们有句名言:道德是人吃饱之后才去想的事。面对生命生存,道德是没有力量的。
这句名言被他们反复诠释、反复鼓吹着:生命是道德的载体,生命都没有了还侈谈什么道德啊?
瞧,多么振振有词啊!
很多人总觉得这话有什么不对,却很难驳倒它。因此莫言们的“道德论”就可以畅通无阻,大行其道了。
其实这句话就是典型的“反道德教唆”。
为什么说莫言们是在“反道德教唆”呢?
因为“道德”是协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公众和谐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
什么意思呢?
道德是人的社会属性,而不是本能属性。从根本上说,道德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社会精神。所谓“善死者不亡”就是指身虽死而精神不灭。
人一旦脱离了社会,人便不再是“人”了,而只是一种动物。
为了保证社会的和谐,维护群体的共同利益以及确保群体的延续、繁荣,就必须制定出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共同生活的行为规则和规范,以限制个人的本能天性不使其无限膨胀而妨害群体的秩序和利益。
对于个人来说,道德是一种修养。何谓修养?就是个人对于社会道德的内化、认同而形成的自觉程度。个人对于道德行为越自觉,就表明个人的修养越好、素质越高。
简单一句话,道德是指个人对群体利益的服从和自我约束的自觉程度的行为标志。
比如先烈为了保家卫国,为了老百姓的利益,为了后代的幸福而不惜牺牲自己;比如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扶贫济困、尊老爱幼等行为,都是“道德行为”。
莫言们把这一切都颠倒过来了。他们鼓吹以“我”的利益为核心来苛求他人和社会,道德必须首先服从“我”的利益。
道德是人吃饱之后才去想的事。
推而广之,便是“穷生奸计,富长良心”。
“你必须先对我好我才能对你好。国不爱我我凭什么爱国?”就成了一切自私自利之恶行的借口。
莫言们是从文学的层面、文化的层面来宣传这种“利我然后有德”的观念。朱永新等教育家则把它落实到了教育上,提出了更具欺骗性的理论:“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以此来否定“教育是为了使人成为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一贯地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这样的社会期望。
即便是封建道德,也是主张“仁者爱人”、“积善成德”的;即便是资本道德,也是主张“博爱”、“慈善”的。莫言们这样赤裸裸地鼓吹“利己而后有德”彻底颠覆了人类任何社会所推崇的道德观、任何正教教义所宣传的道德观。
因此,说莫言们是在进行反道德教唆是恰如其分。
2023年5月17日星期三
【文/颂明,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