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民:“按劳分配钟之说”合集简说


  前不久,我在头条上建立了“按劳分配钟之说”合集。共有30余篇文章,讨论的问题涉及到了按劳分配的各个方面。因为我的按劳分配的认识来源于人民公社生产队模式的实践,因此,“按劳分配钟之说”合集与“生产队模式与农村改革”合集是有密切联系的。把这两个合集结合起来了解,一方面有助于对人民公社体制的正确认识,另一方面则对按劳分配的涵义及相关范畴可以有更具体的理解。另外,华为模式是工商企业典型的按劳分配模式,因此,结合“华为模式的经济学分析”合集,对本合集的内容的理解也会有所帮助。

  “按劳分配钟之说”是理论界关于按劳分配特有的理论,既与过去的传统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理论不同,也与改革以来的形成的按劳分配理论不同。

  一,我对实践中的按劳分配的认识过程。

  我对按劳分配的认识,源于对生产队模式的观察与了解,源于对工分分配方式的认识。在我读初中和高中的时候,我同时也兼任着生产队的记工员。因此,在我很小年纪就接触到了生产队工分所引起的各种矛盾。

  在读高中时,那时响应学校学马列、学毛选的号召,我学起了“两论”(即《实践论》和《矛盾论》)。因为结合实际的学习,使我学有所收获,因而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高中毕业前后,我进行了哲学专题的学习,并实质性掌握了矛盾分析法。

  在中学读书时,我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毕业后,有时为了总结,我会把日记中某一专题的日记材料归集起来,进行整理分析,从而形成系统性的认识,由此,之后的日记方法逐渐演变成一种序时观察和专题积累相结合的综合性的方法。

  高中毕业后我回队务农,“怎样搞好生产队?”成为我经常思考的问题。在1977年,我在长期进行的日记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对生产队工分制的变化规律形成了明确的认识。原来,工分,不仅是劳动者提供劳动差别的反映和集体产品分配的依据,同时也是劳动投入状态的分配形式。在连续的再生产过程中,工分不仅是已有劳动状态的反映,而且也是这种劳动状态的调节。由于工分规定了怎样做才能有更多的工分,因此事实上具体的工分制形式,在采用的同时,不仅决定着企业的分配状态,也决定着企业的劳动状态。因此,当我们说到产品分配时,同时也是指劳动状态或劳动量的分配。

  生产队的工分制的具体形成,它总是适合当时的劳动状态和生产需要而产生的。因此,当这种工分制的具体形式被采用后的一个阶段内,它对生产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任何一种工分制的具体形式,在它被采用的同时,它也促使原有的劳动状态发生变化。而当劳动状态的基本特征发生了变化之后,这种工分制的具体形式也就由适应阶段转变到了不适应阶段。因此,这时就需要生产队队长或队委会来采用新的的工分制的具体形式来适应变化了的劳动状态和生产发展要求。因此,生产队的二十余年时间里,生产队的发展是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的:从大寨工到时间工,从时间工到定额工,再由定额工向综合形式的工分制的发展等等。这就是按劳分配的形式必须体现按劳分配要求的变化规律。

查看余下8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