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明:失去了民族主体性,便失去了人民性(颂明虚拟演讲十七)
我们的评论家对于莫言的溢美之词可以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只要是“好词”就一个劲儿地往他头上堆。特别过分的就不用说了,比较文雅的说法有:
莫言,一位行走在“文学金子塔”顶上的中国伟大作家。莫言,一位摘取“文学金子塔”尖上璀璨明珠“诺贝尔奖”的世界级作家。
莫言是当代文学泰斗。
莫言是伟大的人民文学家没有之一。
鼓吹者说来说去都把莫言的“伟大”归结为“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们把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了“伟大”的唯一标准。
而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人民性”才是衡量作品及其作家品质的根本标准。
文学艺术的人民性首先体现在民族的主体性上。失去了民族主体性,便失去了人民性。
说莫言是“泰斗”就是浮夸了,说他是“太抖”了才名副其实。莫言抖来抖去,最终把文学的民族主体性给抖没了。
人民性还体现在作家文以载道的利益属性上。
莫言主张的文学四超越——超越党派、超越阶级、超越政治、超越国界,颇具迷惑性,其实只是自我封神的一个幌子,他把自己打扮成了不可冒犯的“超人”。而要从他的作品看呢,完全是极端政治情绪的宣泄。莫言对中国人民反对侵略、反殖民、争取独立自主、做国家主人的艰苦奋斗的历史充满着仇恨。莫言的小说《灵药》就是莫言文学的灵魂。
在莫言的眼中,中国基本上是没有文学的,我们的文学要靠西方来唤醒,靠从西方输入。我们的作家和读者必须去做西方文明的“顺民”。莫言创造了“秋田犬唤醒论”来诠释中国文学的源与流,以至于当时国内各大主流媒体都以《高密东北乡源自雪国》为题来宣扬莫言的这一荒诞不经的观点。
人民性最终体现在作家自觉承担的振兴民族文化的责任心上。
莫言发明了“当作家为了吃饺子”的目的论。莫言所说的“饺子”其实就是“名利”的意象。当作家就是为了“吃饺子”,只要能够“吃上饺子”,那写什么、怎么写就都无所谓了,都在情理之中了。
说到底,莫言彻底否定了文学的民族性,否定了文以载道的利益属性,否定了作家对于振兴民族文化的责任感;莫言文学就是一种“丐文学”、乞讨文学、假洋鬼子文学。这种文学与“人民文学”是沾不上边的。
2024年7月10日星期三
【附录一】
彩虹曲(小说)
在充溢着浓郁现代化气息的深圳,南头古城像一位低调的老者,隐居在牌坊之下一条窄窄的巷子里。小龙望着两边鳞次栉比的仿古建筑,对爷爷说:“你看这些建筑像什么?”
“像什么?”宋老头沉吟了一下,“像一篇小说。”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