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沂蒙精神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临沂时指出:“沂蒙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他明确定位:“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习近平总书记对沂蒙精神定位的高度和评价的深意,为我们在新时代从新高度科学审视、深入思考和准确阐释沂蒙精神提供了历史思维和根本遵循。梳理一下党和国家领导人多年来对沂蒙精神的题词、批示和讲话,由中共中央总书记如此明确地把沂蒙精神与三大经典红色精神相提并论,将其上升到全党精神的层面和国家精神财富的高度,并立体化地深刻阐明了沂蒙精神的本质内涵,这在中共党史上还是第一次。
一、沂蒙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
沂蒙精神的产生和发展,见证了一个血火熔炼的战争年代,记录着一段党政军民生死与共、党群干群水乳交融的红色历史。其孕育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沂蒙精神产生的革命区域背景
“沂蒙”一词并非古已有之,而是抗日战争初期形成的一个人文地理概念和革命区域称谓。“沂蒙”之称,始于时任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书记郭洪涛1938年5月30日致毛泽东、张闻天的一封电报,其中列述了选择和创建“沂蒙山区根据地”的五条理由,这是最早的“沂蒙”称谓。郭洪涛在电报中写道:“为什么选择沂蒙山区根据地?(1)地区险要是适当的,便利发展。(2)群众条件好,民枪很多。(3)友军只有张(里元)专员部,和我们的关系好,易于合作。(4)社会组织单纯,土匪会门很少。(5)物产丰富,给养容易,目前是最好根据地。”该电文最早提出了指代沂山山脉、蒙山山脉一带区域的“沂蒙山区”这个概念,也是目前我们掌握的关于“沂蒙”一词的最早出处。1938年7月4日,毛泽东复电苏鲁豫皖边区省委:“这个战略计划很好,望即照此去做。”在毛泽东和党中央领导下,“沂蒙革命根据地”很快建立起来。可见,毛泽东是最早首肯和批准使用“沂蒙”一词的中央领导人。
沂蒙根据地是中国四大革命根据地之一。1941年2月,鲁中区党委在沂南县成立了二地委,后改名“沂蒙地委”,其辖区包括沂水、沂南、沂源、蒙阴、蒙山等县,正是沂蒙山区腹地。当然,这只是狭义的沂蒙概念。1948年7月,中共华东局将鲁中、鲁南、滨海以及泰西合并成立鲁中南区,逐步形成了广义上的沂蒙山区。广义的沂蒙,是指以泰沂山脉、蒙山山脉、沂沭河流域为主体标志的大沂蒙红色文化圈,其范围不仅包括今临沂市、日照市、枣庄市的全部,而且还包括济南市、淄博市、泰安市、潍坊市、青岛市、济宁市以及江苏省连云港市、徐州市、新沂市、邳州市的部分地区。作为中国版图上的红色坐标,作为沂蒙精神的发祥地,“沂蒙”早已超越了地理概念,而成为一种浓郁的红色标签、文化符号和精神力量。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