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淑俊 刘玉敏:插队期间我们当民办教师的往事
我们俩一个叫孙淑俊,一个叫刘玉敏,在北京是同班同学,一起到延安插队,又一起当过民办教师,转眼五十五年过去,现如今已步入古稀之年,在夕阳红的日子里我们依然是贴心的好姐妹。
我们在一起时常回顾起在延安下坪公社王屯大队插队期间,一起担任村民办小学教师的往事。
一
想当年王屯小学学习条件极差,只有两孔旧寒窑,共计50多名学生,设一至五年级,刘玉敏负责教一年级和五年级,孙淑俊教二、三、四年级,当时还有一本珠算书,为了让娃娃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孙淑俊还加开了珠算课。
由于村民们生活贫困,每个学生娃每学期只交两毛钱学杂费都收不上来。“知识改变命运”,为了让更多的娃娃能到学校读书,仅靠我们资助,也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为保证正常教学,我们俩绞尽脑汁,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记得1970年开春,我们俩到下坪公社办事,碰上公社热心的高会计,我们到他办公室拉话时,他水缸盖上的蚕卵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我们姐俩眼前一亮,一拍大腿,有了,何不通过教学之余加班加点搞些力所能及的副业来解决燃眉之急,补贴学校资金来源。我们说干就干,从公社取回两板蚕卵,每天放学后就带着几个大点的学生,开始了勤工俭学之路。
课余时间,我们带着学生上山采集桑叶,碰到下雨天,还要把每片桑叶的雨水擦干净。蚕宝宝繁殖得快,随着渐渐长大喂桑叶的的量也增多了,白天还好,夜里也需要照料。我们住的知青宿舍在二队,要越过一道沟才能到学校,为了维护蚕宝宝的生长,我们二人决定住到养蚕窑洞。由于窑洞的四壁和炕上摆满了扫帚,扫帚上也爬满了蚕宝宝,我们二人连睡觉的地方也没有,只好找来两个长板凳和一块床板搭起了一个床,床板上养蚕宝宝。我们二人只能挤在一起在床板下睡觉,半夜二人还要轮流值班给蚕宝宝加夜餐喂桑叶。经过四、五十天的精心培育,从产卵、到卵期、再到幼虫期、最终到蛹期,终于做成了蚕茧。我们挑着担子,带着辛勤劳动的胜利成果,走十多里山路,到蟠龙集市出售,既解决了学校的经费,又减轻了村民们的经济负担。关键是提供了一条因地制宜,勤工俭学,保障让更多娃娃上的起学的新思路,至今我们回忆起那段日子,深感再苦再累也值得了。
我们在延安下坪王屯大队当民办老师近三年的时光,与学生娃及村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我们教学之余通过家访了解娃娃们的家庭情况,课间陪伴娃娃们做游戏,课堂上除教学书本知识,还给娃娃们讲大山外面的故事,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播散希望的种子。每当山洪暴发,大水退后,放学时,我们二人都要把比较小的同学,一个一个背过河,让他们安全回家。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