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与“韧”的较量——回忆激情年代时的“半边天”

2023-03-08
作者: 范洪利 来源: 红歌会网

  激情年代,男女老少,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个个热情高涨,干劲充沛,都是不怕累,累不怕。

  记事开始,老家从小社到大社,到人民公社,走的是以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化道路。一年四季,出勤高达三百多天,队长一声吆喝,大家就齐集到仓库场上,同时出工,同时收工,播种耕耘,施肥拔草,打场收获,兴修水利,齐心协力,群情振奋,劳动的号子震山河,劳动的劲头高万丈!

  因为我们川南奉是出泥木工的建筑故乡,不少男子学了手艺后,进入了市区的建筑公司。留守在家里的媳妇们就要一肩两挑,“日顶爹”田间劳动,“夜是妈”料理家务,起早摸黑两不误,克勤克俭过日子。

  那时,公社有三个“大忙”——“三夏”“三抢”与“三秋”。为支援生产,学校从四年级开始,除了“寒暑”俩假外,还多了“三夏”“三秋”为期两周的农忙假,规定学生必须跟着下地,假期结束要向班主任老师出具考勤记录。因此,我得以天天跟着老妈,做一些力所不及的农活,目睹了妇女们的“半边天”风采。

  三个“农忙”,都在热辣辣的太阳底下展开,劳动场面热火朝天,“三抢”最甚。东方欲晓,棉花地松土锄草,吃过早饭,割早稻,下午,插晚稻秧,黄昏,拔秧。抢时间,争速度,起得早,睡得晚,披星戴月,两头见黑,长辈们总是精神抖擞,没一个无精打采的。

  那时干活,依靠集体力量,“众手栽开幸福花”。也有鼓励争先创优的大比武活动,有一首民谣这样唱:“山外青山楼外楼,英雄好汉争上游,争得上游莫骄傲,还有英雄在前头”。从大队、公社到县里,经常组织“打擂台”,层层选拔尖子标兵亮相献技,“比学赶帮超”高潮迭起,氛围浓重,还延伸到了我们生产队。

  队长老王责任性强,农业生产是把好手,缺点是有点重男轻女,对“妇女能顶半边天”心存不服,在分配任务时,不经意流露,惹怒了众多妇女,酿发了一场“龙凤斗”。

  那是一次“三抢”期间,老王在分工时自夸过了头,被妇女们一顿抢白:除了臭气力,咱们哪一点比你们男工差?不信,就比一比!

  比就比,比什么、怎么比呢?七嘴八舌,男男女女毫不相让。

  在场的大队妇联主任陈大妈说:挑与背男子强,拔秧莳秧女子强,比这些不公平,咱们比个集体项目,割稻,怎么样?“行,就比割稻”,群起响应,一致通过。

  于是,大家伙当场确定陈家圈外的两块“三亩头”为赛场,男女各出八人为选手,第三天上午八点开镰,十一点前完成,既要比速度,也要比手迹,比重是四六开。双方摩拳擦掌,厉兵迎战。

  这一天,大队干部都来了,党支书老金是总裁判长,大队长老张是现场指挥,民兵连长老童和指导员小朱、副支书老李和治保主任老纪担任计时员。男工组长是老王,女工组长是我的老妈。其他社员在旁边几块棉花地里锄草。

  一声哨响,比赛开始,双方进入地块,两位组长打头,弯下身子,挥舞镰刀,撩开稻丛,唰唰地干开了。除了老金老张在田间巡视外,裁判组的干部们则在另一块地割稻地里忙了起来。

  比赛没有火药味,但气氛十分紧张。两边八名赛手,一字儿排开,割下的一把一把稻子,摆放得整整齐齐。割稻前后排列有规矩,叫“稻让三把”,就是“第一”与“第二”之间,“第二”必须在“第一”割下三把后,才能挥镰起割,第三第四以此类推,既能有序,也能安全。赛手们都是地里久经考验、百战不殆的“老练肌”,割麦子割稻子又是农家儿女的基本功,因此,前半个赛时里,双方热汗淋漓,都湿透了衣服,进度上是互不相让,秋色平分。但这割稻靠体力之外,还有步法和技巧,一样弯腰,一样起把,玩的是“软硬功”,男子腰圆但灵巧度不如女子,时间越长越见拙。再加上九点半以后,男工组里的“大老爷们”习气来了,憋不住烟瘾,乘换行直腰之隙,燃上一支提提神,不意间又放慢了速度。十点过后,两边逐渐拉开差距,女工组显现领先优势。十点四十五分进入倒计时,在一片“加油”呼喊和掌声中,女工组以十四分二十八秒赢得了胜利。六亩稻子,在“一对一”比例与同样的时间内割完,让老王“输”得心服口服,巾帼不让须眉,从此,再也听不到他那几分“不敬”了,由衷地对大队党支书老金自我批评说:“时代不同了”,真是“男女都一样”啊!

  不过,在以后安排割稻时,他还是坚持了“男二女三”的原则,即,一个上午,二等以上男工必须两人完成一亩,女工是三人完成一亩。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