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乃彰:论毛泽东国家工业化战略

2023-01-19
作者: 谭乃彰 来源: 导师毛泽东

  我们党在毛泽东领导下,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实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历史任务。这个中国历史上社会生产力划时代的伟大变革,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辉煌业绩。它的影响极其深远,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因此,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国家工业化战略是非常必要的,是很有意义的。

  毛泽东国家工业化战略,同他的政治战略、军事战略、文化战略和外交战略一样,是科学的、周密的和深刻的;实践证明,也是成功的。这个战略,是系统的,极为丰富。它包括国家工业化战略的主要根据、基本内容、方针政策、实施计划和历史意义等。这几个方面,构成了毛泽东国家工业化战略。而这篇论文,因篇幅所限,着重研究毛泽东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基本内容,供同志们研究参考。

  早在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就提出,民主革命的中心目的是建立近代工业社会。后来在全国解放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又提出,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问题。在全国解放后,毛泽东在《对中共八大政治报告稿的批语和修改》中说,国家工业化的任务,根据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情况,要求我们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

  在我们这样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里开展大规模的国家工业化建设,必然会遇到许多极为复杂的问题,而且任务也是非常艰巨的。要完成这样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首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解决一些重大而复杂的战略问题。然后,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解决具体政策和实施计划问题。毛泽东正是根据革命实践提出的这些要求,不仅提出了国家工业化的任务,同时也科学地论述了国家工业化体系的特点、内容和工业化的道路以及综合平衡和内外关系等重大战略问题。总之,毛泽东是从分析国际国内的阶级关系和社会条件这个基本事实出发,提出和解决这些全局性问题的。

  一、国家工业体系的基本特点

  毛泽东明确指出,独立性和完整性,是我国工业体系的两个特点。这两大特点,是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共同本质。独立性,这是就对外关系说的。就是说,不能依附外国,不能受制于人,更不能成为外国的殖民地。历史表明,没有独立的国家工业体系,就没有国家的独立,也难以保证国家主权的完整。尤其是在帝国主义存在以及他们主导国际秩序的情况下,更是这样。国家工业体系的独立性,是国家独立和国家主权完整的经济基础。独立性是建设国家工业体系的第一个前提条件。而要有这样的独立性,对内要求必然是要有完整性。只有建设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保持工业体系的独立性。完整性,是建设我国工业体系的第二个前提条件。独立性和完整性,它们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构成了国家工业体系的基本特点。这个基本特点,反映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客观性质和本质要求。因此,独立的和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稳定的物质基础。

  二、国家工业体系的主要内容

  独立性和完整性,这两大特点要求和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工业体系的主要内容。根据毛泽东的有关论述,国家工业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几点:

  第一,工业门类齐备,产业结构完善

  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也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国民经济技术改造,是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和国民经济技术改造的必要条件。因此,建设独立和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的头一条要求,必然是工业部门齐备和产业结构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对内能够依靠它满足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和国民经济技术改造的需要,对外也可以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发展充分有效的国际合作,并且只要有可能,就发展同世界上任何愿意和我们往来的国家的通商贸易关系。可见,工业部门齐备和产业结构完善是国家工业体系的基础。

  第二,工业布局合理

  建设国家工业体系,是全国范围内的任务。因此,工业布局要合理,以平衡工业在各地区的发展,也是建立国家工业体系的重要内容。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说,只有按照统一的计划协调地安排自己的生产力的那种社会,才能允许工业按照最适合于它自己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或发展的原则分布于全国。工业在全国各地的合理布局,不仅能够有效地利用各地的资源,有利于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综合利用,也是保障国家统一和国家安全的经济基础。

  而这个问题,在我国主要是要正确处理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第二个关系,就是讲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他说,旧中国,工业的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他说,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毛泽东的这些论述,是我们党处理和解决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的指导方针。

  与工业布局问题相联系的,还有经济协作和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问题。1957年12月,毛泽东说,要把协作、联省办法,逐步过渡到经济中心,是否考虑过去的大区,以一个大城市为中心,结合周围省市考虑通盘的协作规划。如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地区;以西安、兰州为中心的西北地区;以天津为中心的华北地区;以武汉为中心的中南地区;以广州为中心的华南地区;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等协作区域。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经济区。第二年6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西北等七个协作区。每个协作区都成立协作区委员会,作为领导机构。协作区委员会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第一书记和其他必要人员组成,下设经济计划办公厅,作为它的办事机构,并接受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家经济委员会的指导。各协作区有事要开会,每年至少开四次。

  第三,建设国防工业,发展尖端科学技术

  在全国解放不久,毛泽东就提出,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国防建设的方针。我们国家根据毛泽东这个方针,从开始建设就全面安排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后来,毛泽东又提出发展尖端科学技术。这些,都是国家安全的保障,也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顺利进行经济建设的必要条件。

  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的第三个关系,就是讲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他说,国防不可不有。我们的国防工业正在建立。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有更大的进步。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就不但会有很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可能有自己的原子弹。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这是战略方针的问题。

  那么,如何发展国防工业呢?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讲话》中指出,国防工业在生产上要注意军民两用,注意学会军用和民用两套生产技术,要有两套设备,平时为民用,一旦有事,就可能把民用生产转为军用生产。毛泽东提出的这些“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思想,是我们指导国防工业的唯一正确的指导方针。

  第四,大力发展现代科学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毛泽东非常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和技术革命,改造和装备国家工业体系。1955年3月,他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说,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就是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所思考的、所钻研的,是钻研社会主义工业化,钻研社会主义改造,钻研现代化的国防,并且开始要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的新时期。第二年,毛泽东向全国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1958年初,他提出,从今年起,要在继续完成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把党的工作的着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去。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全党的注意。注意力转移到技术方面,又可能忽视政治,因此,必须注意把政治和技术结合起来。后来,毛泽东说,技术革命指历史上重大技术改革,例如蒸汽机代替手工,后来又发明电力,现在又发明了原子弹之类。又说,一般的小的技术改进,可以叫做技术革新;而在技术上带根本性的、有广泛影响的大变化,叫做技术革命。毛泽东说,所谓建设,也是技术革命。提出技术革命,就是要大家学技术,学科学。因此,他号召全党,我们一定要鼓一把劲,一定要学习并且完成这个历史赋予我们的伟大的技术革命任务。

  1963年12月3日,毛泽东在听取科学技术十年规划汇报时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他说,要打科学技术这一仗,不打这一仗,生产力无法提高。怎么办呢?必须打破常规,尽快地广泛地采用先进技术。1964年12月,毛泽东指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我们所说的大跃进,就是这个意思。难道这是做不到的吗?是吹牛皮,放大炮吗?不,是做得到的。既不是吹牛皮,也不是放大炮。只要看我们的历史就可以知道了。我们不是在我们的国家里把貌似强大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从基本上打倒了吗?我们不是从一穷二白的基地上经过十五年的努力,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也达到了可观的水平吗?我们不是也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吗?过去西方人加给我们的所谓东方病夫的称号,现在不是抛掉了么?为什么西方资产阶级能够做到的事,东方无产阶级就不能够做到呢?中国大革命家,我们的先辈孙中山先生.在世纪初就说过,中国将要出现一个大跃进。他的这种预见,必将在几十年的时间实现。这是一种必然趋势,是任何反动势力所阻挡不了的。

  以上几个方面,是国家工业化密切相关的四项任务,构成国家工业体系的主要内容。这四项任务,反映了国家工业体系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的客观要求。

  三、国家工业化的道路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比如英、美和日本等,几乎都是从轻工业(主要是纺织工业)开始的。毛泽东说,资本主义长期着重发展轻工业。他们从轻工业开始逐步转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的过程,是比较漫长的,大约经历了一百年到二百年的时间。而苏联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工业化则相反,是从重工业开始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能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计划地协调地大规模开展经济建设,用几十年时间,就可以完成国家的工业化任务。在帝国主义存在的条件下,只有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国家工业化,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存在和巩固;否则,是极其危险的。在这里,速度问题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是生死存亡的问题。

  历史表明,在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如何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是带根本性的战略方针问题,也是国家工业化的道路问题。毛泽东在《十大关系》讲话中头一个关系,就是讲的这个问题。苏联在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鉴于苏联的经验教训,毛泽东明确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而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他说,我们现在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巩固。

  四、国家工业化的综合平衡

  社会主义国家工业体系,决不是孤立的,而是涉及到它的内部和外部的复杂的部门间的比例关系。毛泽东说,经济工作很复杂,互为因果,搞不好有连锁反应。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这些比例关系,保持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是建设国家工业体系的必要条件。毛泽东多次强调,必须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他说,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平衡是个根本问题。又说,没有全国的平衡,就会天下大乱。所以,还要全国的平衡,没有平衡,没有调剂,我们全国的大工业,全国的工业化就搞不起来。因此,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和系统地论述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问题:

  第一,综合平衡的理论基础。毛泽东说,平衡和不平衡这个矛盾的两个侧面,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国民经济的平衡是通过危机达到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有可能经过计划不定期实现平衡。社会主义公有制,可以有计划地组织经济,所以就有可能自觉地掌握和利用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这个客观规律,以造成许多相对的平衡。又说,要经常保持比例,就是由于经常出现不平衡。因为不成比例了,才提出按比例的任务。平衡了又不平衡,按比例又不按比例,这种矛盾是经常的、永远存在。还说,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不按比例、不平衡的情况,要求我们按比例和综合平衡。

  第二,综合平衡的内容。毛泽东说,有三种平衡;农业内部农、林、牧、副、渔的平衡;工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平衡;工业和农业的平衡。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是在这些基础上的综合平衡。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是国民经济中最根本的比例关系。因此,只有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整个国民经济才能协调和正常地发展。

  第三,综合平衡的方法。毛泽东说,过去是重、轻、农,这个次序要反一下。要把农、轻、重关系研究一下。过去搞十大关系,就是两条腿走路,多快好省也是两条腿,现在可以说是没有执行,或者说没有很好地执行。过去是重、轻、农、商、交,现在强调把农业搞好,次序是农、轻、重、交、商。后来,毛泽东又说,制定计划的方法,过去基本上是学苏联的,比较容易做。先定下来多少纲,然后根据这些再增加多少城市人口,多少生活福利,是摇计算机的办法。钢的产量一变少,别的一律跟着削减。这种方法是一种不合乎实际的方法。他说,要改变计划方法,这是一个革命。学习上了苏联的方法以后,成了习惯势力,似乎很难改变。又说,这几年,我们摸索出来了一些方法。我们的方针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按着这个方针,制定计划时先看可能生产多少粮食,再看需要多少化肥、农药、钢铁……他还说,年成,如何计划?五年中,按一丰、二平、二欠来定。这样比较切实可靠。先确定,在这样能够生产多少粮食、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的基础上,可能搞多少工业。如果年成好些,那就更好。

  第四,综合平衡的原则。1、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毛泽东说,计划不能只靠加、减、乘、除,计算出来了,各部门、各地区,就分数字、争人、争钱、打官司……要有全面观点,不是根据哪个地区自己的愿望,而是根据客观存在,事物本身的规律,来安排计划。他又说,天下一本账,不要搞两本账,不要层层加码。总之,要实事求是,使一切从实际出发。他还说,要量力而行。只能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要从我们这些人的寿命来考虑事情,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2、充分可靠,留有余地。毛泽东说,计划要充分可靠,不是普通可靠。要做到充分可靠是不容易的。又说,要留有余地。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建设也是有客观规律的。搞多了不行。

  3、全面规划,保证重点。毛泽东说,订计划时要有重点,不可在同一时间内百废俱兴。要保证重点建设,又要照顾人民生活。

  4、勿求大、多、全。毛泽东说,不能贪大、贪多、贪全。又说,搞经济建设越搞越急,行么?要少而精,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5、要有长计划,又要有短计划。毛泽东把国民经济计划分为三种形式;长期计划(十年以上)、中期计划(五年计划)和短期计划(年度计划)。这三种计划,构成了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计划体系。毛泽东说,长远计划的用处,是有一个长远的目标,使人们的眼光不被限制在眼前走的一步。这种计划只是一个大的方向,还要用每一个五年计划和每一年的年度计划去加以具体化。由于几个年度计划的实行,远景计划会要一再加以修改的。

  第五,综合平衡的要求。实现比例。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是综合平衡的基本实践要求。毛泽东说,计划工作的任务,是要经常保持比例。他说,社会主义建设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速度问题,一个是质量问题。毛泽东提出,要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又说,我们讲的是实事求是的合乎实际的多、快、好、省,不是主观主义的多、快、好、省,我们总是尽可能争取多一点,争取快一点,只是反对主观主义的所谓多、快。他还说,本来,好,省是限制多、快的。好者,就是质量好;省者,就是少用钱;多者,就是多办事;快者,也是多办事。这个口号本身就是限制了它自己,因为有好、省,既要质量好,又要少用钱,那个不切实际的多,不切实际的快,就不可能了。毛泽东这些论述,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有计划发展的客观要求。而综合平衡,就是要求做到比例,速度和效益的统一。

  第六,综合平衡的方针。在我们这样的国家里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工业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又发展又困难的矛盾。毛泽东说,任何矛盾不但应当解决,也是完全可以解决的。我国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他说,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有些人忘记了,似乎人越少越好,圈子紧缩得越小越好。抱有这种小圈子主义的人们,对于这样一种思想是抵触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并且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个伟大的事业服务。我希望这些人扩大眼界,真正承认我国有六亿人口,承认这是一个客观存在,这是我们的本钱。我国人多,是好事,当然也有困难。无论什么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作出各种适当的安排。决不可以嫌人多,嫌人落后,嫌事情麻烦难办,推出门外了事。

  第七,综合平衡的复杂性。毛泽东说,我们应当告诉干部,告诉群众:有进有退,主要是为了进,但不是直线前进,而是波浪式前进。虽然有下马,总是上马的时候多。进还是退,上马还是下马,都要按照辩证法。世界上,上马和下马,进和退,总是有的。我们的各级党委,各部,各级政府,是促进呢?还是促退呢?根本是促进的。社会总是前进的,前进是个总的趋势,发展是个总的趋势。

  五、国家工业化的内外关系

  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不仅涉及国内经济比例关系和政治关系,而且必然涉及到极为复杂的国际范围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在当今世界,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各国间有比较多的经济交往,是必然的趋势。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建设,必须发展对外贸易关系,而这就必然涉及到国家如何处理内外经济关系问题。这个问题,说到底是自力更生为主还是依赖外援为主?决不能忽视这个问题,它关系到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成败问题。

  毛泽东在《对中共八大政治报告稿的批语和修改》中明确指出,中国的革命和中国的建设,都是依靠发挥中国人民的力量为主,以争取外援为辅,这一点也要弄清楚。那种丧失信心,以为自己什么也不行,决定中国命运的不是中国人自己,因而一切依赖外国的援助,这种思想是完全错误的。但是我们在肯定这一点之后,又必须肯定另一点,即应当争取外国援助。如果不肯定这一点,那也是完全错误的。后来,他又说,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经济战线上如此,军事战线上也完全应当如此。毛泽东这些论述,是我们党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内外经济关系的战略方针。

  革命实践和历史事实证明,毛泽东的这条路线方针是正确的,也是成功的。在帝国主义存在和少数几个大国垄断资产阶级主导国际秩序的条件下,一切依赖外国,否定自力更生为主,是错误的和危险的。一般的原材料、设备和技术以及其它商品,是可以通过国际贸易互通有无的。然而,也必须看到,关键的原材料、设备和技术,尤其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国防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帝国主义及其附属国一直是对我国实行封销和禁运政策。直到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被打破后,在这些方面也仍然是如此的。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在这样的问题上任何幻想都是不现实的,也是危险的。因此,唯一的出路,只能是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做好国际合作,别无他路。

  以上五个方面,构成了毛泽东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是我们党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实践的基本理论和战略方针。国家工业化战略,是毛泽东在总结我国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提出和完善起来的,同时也参考了苏联的经验教训。因此,这个国家工业化战略,必然反映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毛泽东说,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以后,大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七十,就宣布实现了工业化。根据统计,我国1958年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百分之六十六点六;1959年计划完成后,估计一定会超过百分之七十。即使这样,我们还可以不宣布实现工业化。我们还有五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如果现在就宣布实现了工业化,不仅不能确切地反映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而且可能由此产生松劲情绪。又说,长时期内,我们这个国家应该叫做工农业国家。即使钢有了一亿多吨,也还是这样。

  在这里,有必要说明:实现国家工业化,是毛泽东经济战略的第一步,是起点和基础;还有第二步,实现国家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第三步,在经济上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第四步,建成社会主义;第五步,向共产主义过渡。这样五个步骤,构成了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战略。它的特点,是不断革命论和革命阶段论的统一。可以说,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比较完整地提出和系统地论述了无产阶级从夺取政权开始,到向共产主义过渡这样较长历史阶段的经济战略和发展道路。毫无疑问,这个战略和道路,一方面有中国特点;但是,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个历史阶段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毛泽东的经济战略和发展道路,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雄才大略和艰苦奋斗的革命风格。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