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七绝·屈原》,成为毛泽东斗争精神的豪迈宣誓
青年毛泽东于湖南省立第四师范读书时曾保存下部分课堂笔记,这些课堂笔记一共有47页,其中前11页都是毛泽东用工整的小楷抄录的屈原《离骚》和《九歌》全诗。在《离骚》正文的天头部分,毛泽东还对各节内容进行了概括。其誊抄工整娟秀,雍容平和,有晋唐遗风,是今人不可多得的小楷佳作。
湖南是战国时楚国旧地,也是屈原行吟之地,更是其殉难之所。湖湘文化的钟灵毓秀,孕育了屈原,也孕育了毛泽东。也许是地缘上的联结性,毛泽东毕生都与屈原结下了不解之缘。
爱其作品:伴随毛泽东一生的读物
从青年到老年,屈原的作品,伴随了毛泽东的一生。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人。生于公元前340年,卒于公元前278年。曾任楚怀王时期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倡议变法图强,后遭谗去职,被流放于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郢都。屈原深感楚国前途无望,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屈原一生心系国家,在流放期间以其卓越的才华写下许多不朽诗篇,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等。这些作品融入个人人生遭际和政治理想,以忧国忧民为主旨,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骚体”流派。西汉刘向辑录屈原等人作品所成的《楚辞》,作为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上文中所提到的毛泽东读书时期所抄写的《离骚》和《九歌》,便是毛泽东青年时代热爱和苦学屈原作品的珍贵记录。此外,根据毛泽东青年时代好友罗章龙的回忆,1915年5月,他与毛泽东第一次见面时,二人就谈论了许多与《离骚》有关的内容,主张对于离骚进行新的评价。后来,罗章龙还为此次会面写了一首题为《定王台晤二十八画生》的诗歌:“白日东城路,嫏嬛丽且清;风尘交北海,空谷见庄生。策喜长沙傅,骚怀楚屈平;风流期共赏,同证此时情。”颈联中的“骚怀楚屈平”一句,说的便是屈原的《离骚》。可见,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屈原及其《离骚》情有独钟。
◆毛泽东抄写的课堂笔记。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372句,2400余字,是一篇近似于自传性质的抒情长诗,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抒情诗。“离骚”,现在一般解释为,“离”为遭受,“骚”为忧愁。《离骚》为遭受忧患之后所作之辞。全诗以浪漫的想象,瑰丽的言辞,丰富的意象,多彩的神话,叙述了诗人自己坎坷不平的生活遭际,表达了其对于“美政”理想的热烈追求,抒发了炽热的爱国情感。《离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的明珠,无论是其艺术价值还是展现出的精神力量,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